[发明专利]碳包金属、碳包金属碳化物纳米磁粉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9120144.2 | 申请日: | 199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48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勋高;郝广明;刘英;徐知三;江明;朱绫;盛蓉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16 | 分类号: | B22F9/16;H01F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7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碳化物 纳米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合成碳包金属、碳包金属碳化物纳米磁粉的方法。
碳包金属或金属碳化物纳米微粉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当金属为过渡金属或稀土金属时,该材料具有优越的磁学特性。由于金属或金属碳化物纳米颗粒之间被碳包裹而相互隔离,因此这种新的结构形式既显示出了纳米尺寸效应又克服了纳米金属材料因表面能过大表现出的热、化学不稳定等缺陷,在材料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的制备技术是采用直流电弧法(Science,1993,259:346;Jpn.J.Appl.Phys.,1994,33:L526),在直流电弧法所使用的碳电极中只有阳极消耗,制备出的碳包金属或金属碳化物的量小,设备利用率低,又由于直流电弧的阴阳极之间存在温度梯度,合成过程中会有碳纳米管等负产物生成,所以合成产率较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合成碳包金属、碳包金属碳化物纳米磁粉的新方法。该方法将采用低压大电流的交流电作电源,合成所用的碳电极同时消耗,产量及设备利用率都是直流碳弧法的两倍以上,制备碳包金属、碳包金属碳化物纳米磁粉的产率达90%以上,具有产量大、产率高、成本低、重现性好的特点,适合于大规模生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方法是利用石墨或无定形碳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在交流电弧下高温同时蒸发时,碳和金属之间发生通过化学反应生成金属碳化物纳米晶,金属碳化物纳米晶继续被蒸发的碳团簇包裹形成碳包金属碳化物纳米微粉,经冷却沉积到真空容器壁上。当所掺杂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过量时,便有碳包金属碳化物和碳包金属等多种形式的包合物形成。其形成过程可用下列简式描述:
制备出的C@MxCy,C@M微粉的大小分布为几十纳米到几个微米之间,其中MxCy,M呈颗粒状分散在碳层中,其粒径分布在几个纳米到几百纳米之间。
本发明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1、在真空自耗电极电弧炉中水平安装两根等径碳电极,其中的一个电极为可动电极,两根碳电极上分别钻有小孔,并装入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源,电源选用低电压(20~60V)大电流(200~1500A)的交流电。当电弧炉中真空度抽至1×10-2乇时,停止抽真空,充入100~600乇的惰性气体,接通电源,操纵可动电极,使两电极间产生稳定电弧,通过推进可动电极使碳和金属棒在电弧下均匀消耗,高温蒸发的碳和金属经冷却形成碳包金属和碳包金属碳化物并沉积在冷凝器壁上。当电极中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源完全消耗时,断开电弧,待炉内温度降至室温后,打开电弧炉,去除电极正下方的碳渣、金属熔粒和微粉,收集剩余炉壁上的微粉,微粉中含有90%的碳包金属或金属碳化物,2~5%的富勒烯,以及少量无定形碳粉和纳米碳管。
2、将收集的微粉分散在溶剂中,形成悬浮液,超声波振荡2~3分钟,悬浮液经蠕动泵输送至一外管上装有磁铁的玻璃管,当悬浮液缓慢流经玻璃管时,由于磁场作用磁性碳包金属或金属碳化物便被磁铁吸附,非磁性物质则随溶剂流出玻璃管,收集磁性微粉,再将其分散于溶剂中,重复上述分离步骤一次,得纯净的碳包金属或金属碳化物磁性微粉。
3、通过控制上述步骤1电极中碳与金属的进料比,可制备出金属含量为15%~70%的碳包金属或金属碳化物磁性微粉。
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用的碳为石墨或无定形碳,所用的金属M选自过渡金属或稀土金属中的一种,如:Fe,Co,Ni,Y,Nd等。所选用的惰性气体为氮气、氦气、氩气中的一种,或者是其混合气体。所用的分散溶剂为为水、乙醇或其它有机溶剂,如丙酮等。
该方法首次采用低压大电流的交流电作电源合成碳包金属或金属碳化物纳米磁粉,合成时所用的碳电极同时消耗,产量及设备利用率都是直流碳弧法的两倍以上,初产物的分离纯化简单而且有效,制备碳包金属、碳包金属碳化物纳米磁粉的产率达90%以上,具有产量大、产率高、成本低、重现性好的特点,适合于大规模生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列举下列实施例,但这对本发明无任何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201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