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行车手驱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9121022.0 | 申请日: | 1999-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289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4-04 |
发明(设计)人: | 龚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龚金龙 |
主分类号: | B62M1/12 | 分类号: | B62M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3300 浙江省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 车手 驱动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的手驱动装置,属交通技术领域。
为了减少自行车脚踏疲劳或长时间双臂支撑在车把上出现的不适,需要一种手力驱动装置,帮助脚踏,以使骑车轻松自主。而目前市售自行车、人力三轮车中还未发现手驱动装置,但在中国专利中已有多篇报导,其中申请号为87205659公布了“一种设有手驱动装置的自行车”,该装置是在车把或立管等处设置驱动杆;在前轴上设置驱动力合成机构,该机构中具有内棘齿的外圈与前花鼓筒相固连,其内圈套装在前轴上,内圈的颈部设链轮,复位弹簧套装在前轴上,设由凸块的定位圈固定在前轴上,棘爪呈活动安装在内圈上;通过传递机构把驱动杆与驱动力合成机构连接,从上可知,该装置的结构较复杂。另外该自行车使用时,一只手需离开车把,握住驱动杆一端,并上、下板动,从而带动内圈转动,实现自行车前进,这对骑车会带来不便,同时一只手作上、下动作,另一只手掌握方向显得不够协调自然。
1990年2月7日公告号为CN2052391U的“人力及电驱动车辆的手动助力器”,它的结构与上述相似,它包括手动驱杆、手驱动杆支承件及传递构件,轴上装有驱动力合成机构,该驱动力合成机构由棘轮机构与轮齿齿条机构构成。使用时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符合手、脚动作协调、自然与习惯的自行车手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自行车驱动装置包括车把、立管、车架套管、前叉、前轮轴及前轮,其特征在于车把的中部与立管通过一转轴转动相连,在前轮两侧各设一个与前轮相固定并同轴的飞轮,在前轮两侧各设一个连接车把与飞轮的链状杆,链状杆下部被压杆轮压位,可保证链状杆与飞轮的啮合。
使用时,二手握住车把上下摆动,即能带动自行车前进,停止摆动,自行车仅靠脚力前进。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1.整个装置只有链状杆、飞轮压杆轮及限位件等几个少数零件,与已有技术相比,显然结构简单得多。
2.飞轮是已有技术,链状杆是硬杆,其余零件结构也简单,便于投产。
3.本发明二手仍握在车把上,只有上下摆动,脚的动作与常规一样,仍是上下踏板,显然,手、脚动作协调、自然,适合任何人使用,符合骑车习惯。
4.由于用作驱动的手力是朝下的,而用作控制转向的手力是水平的,所以本发明对转向的控制也没有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自行车驱动装置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面示意图。
图中1为车把、2立管、3车架套管、4链状杆、5前叉、6压杆轮、7飞轮、8前轮轴、9前轮、10转轴、11套管、12车把轴、13限位件、14压杆轮支架、15链状杆小圆柱。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与图2,在自行车的车把(1)后侧中心设置一固定转轴即车把轴(12),车把立管(2)上端与套管(11)连接固定,车把轴(12)插入套管(11)内呈转动连接,这样手握住车把二边,车把(1)可绕车把轴(12)上、下摆动,立管上固定一个限位件(13),车把(1)绕车把轴(12)向下摆动时,限位件(13)与车把相碰而被止住;设飞轮(7)二个,分别与前轮(9)的中心部位两侧连接固定,它们一起绕前轮轴转动;链杆状是一个手力的传递零件,左右各一个,呈硬性杆状,下部与飞轮轮齿啮合的为直链状结构,由两条形金属片间设置若干个金属小圆柱(15)构成,小圆柱(15)一般设为4-15个。
每一个链状杆(4)上端与车把上的转轴(10)相连接,下部的金属小圆柱与飞轮(7)的齿轮啮合,转轴(10)与车把轴(12)平行。
力的传递过程是这样的:当右手力在车把一侧向下压时(左手即握另一侧车把顺势向上),带动右侧链状杆向下,通过带动飞轮使前轮前进,同理,当左手力向下压时,带动左侧链状杆向下,再经飞轮带动前轮前进,这样左右手交替用力,可使车子加速前进或可使脚踏轻松些。为防止左或右侧车把过渡下摆,在立管上设限位件(13),使车把与限位件相碰而被止住。
为了防止链状杆(4)下部与飞轮啮合运行时滑脱,每根链状杆下部外侧设压杆轮(6),压杆轮安装在压杆轮支架上,压杆轮支架(14)固定连接于前轮轴(8)上或固定于前叉(5)上。
车把轴的轴向与前轮轴轴向成90度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龚金龙,未经龚金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210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从烃油中脱除砷的方法
- 下一篇:多功能婴宝健身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