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信息处理装置和光学元件有效
申请号: | 99123549.5 | 申请日: | 1999-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258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0-06-28 |
发明(设计)人: | 齐藤阳一;麻田润一;高桥雄一;西胁青児;长岛贤治;百尾和雄;长冈淳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11B7/12 | 分类号: | G11B7/1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勇,叶恺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息处理 装置 光学 元件 | ||
1、一种光信息处理装置,对该信息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和重放中的任一种,该光信息处理装置包括光源、将来自光源的光聚焦在信息记录介质上的物镜、由向该光源的光路分离来自该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的分离元件和接收由该分离元件分离的光的第一光检测器,并且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在从该光源向该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光路的开口为NA1,从该信息记录介质向该第一光检测器的第二光路的开口为NA2时,
NA1>NA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路的开口NA1和所述第二光路的开口NA2满足
1<NA1/NA2<1.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路的开口NA1构成为圆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由衍射格栅和λ/4板组成的开口元件构成所述第二光路的开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元件由全息照相元件构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路的开口由配有衍射格栅的开口元件构成,所述分离元件由全息照相元件构成,该开口元件与所述分离元件构成为一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和所述第一光检测器构成为一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镜和所述开口元件构成为一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变地构成所述第二光路的开口。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由λ/4板和液晶元件组成的开口元件构成所述第二光路的开口。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路的开口由配有液晶元件的开口元件构成,所述光信息处理装置配有该液晶元件的驱动电路和切换该驱动电路的切换电路,利用该切换电路,可按照所述信息记录介质改变开口元件的开口。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用这样的开口元件构成所述第二光路的开口,该开口元件包括利用两片玻璃基板夹置由双折射性材料构成的衍射格栅、和N为任意自然数时光学厚度为(N+1/4)λ1的波长膜的偏光性全息照相元件部分;和设置在其中一片该玻璃基板上,相对于穿过元件的两个波长λ1和λ2(λ1<λ2)的光,分别具有不同开口面积的薄膜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片玻璃基板(折射率ng)上未设置所述薄膜结构的一方,设有相邻阶梯高度为1/(ng-1)的多个同心圆状阶梯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N1和N2为任意自然数,那么穿过元件的两种光的波长λ1、λ2满足(N1+1/4)λ1≈N2×λ2的关系。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用这样的开口元件构成所述第二光路的开口,该开口元件包括利用两片玻璃基板夹置由双折射性材料构成的衍射格栅、和N为任意自然数时光学厚度为(N+1/5)λ1的波长膜的偏光性全息照相元件部分;和设置在其中一片该玻璃基板上,相对于穿过元件的两个波长λ1和λ2(λ1<λ2)的光,分别具有不同开口面积的薄膜结构。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片玻璃基板(折射率ng)上未设置所述薄膜结构的一方,设有相邻阶梯高度为1/(ng-1)的多个同心圆状阶梯结构。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N1和N2为任意自然数,那么穿过元件的两种光的波长λ1、λ2满足(N1+1/5)λ1≈N2×λ2的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2354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波长变换激光器及采用波长变换激光器的加工装置
- 下一篇:软件程序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