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与自行车联接的两轮拖车无效
申请号: | 99201432.8 | 申请日: | 1999-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3615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2-02 |
发明(设计)人: | 袁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威 |
主分类号: | B62D63/06 | 分类号: | B62D6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英 |
地址: | 100088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行车 联接 拖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轮拖车,尤其是一种可与自行车联接,使自行车能够象三轮车一样载物的两轮拖车。
目前,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三轮车仍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人力载重运输工具。但是,它也有一些缺陷:三轮车需要较大的存放面积。这问题在城镇里显得尤为突出,那里的人们只有使用小型的三轮车,但它的载重能力有时候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三轮车的价格较自行车贵出许多,更多的人们偶然的需要运输重物时,不可能去买一辆没地方放、又贵的三轮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与自行车相联接,使自行车变成能够象三轮车一样载重的运输工具,且不用时可以方便地与自行车拆开、所需存放面积较小的两轮拖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两轮拖车包括有两个车轮、直杆状联接轴和联接支架,所述两车轮可转动地固于所述直杆状联接轴的两端,所述联接支架为一三角形结构,其固于所述直杆状联接轴上,在所述联接支架的一端设有一联接头,用以与自行车相联接,其为U形框,其两端头与所述联接支架的端头铰接联接。在所述联接支架上联接载物板。所述联接支架为一个由一水平框架和二根竖杆及二根斜杆组成的三角形支架,所述的二根竖杆的下端及二根斜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联接轴的两端固联,竖杆的上端及斜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水平框架联接,使所述联接支架构成稳定的三角形,在所述水平框架的上方固接载物板,并将上述的拖车与自行车联接即可使自行车变为可载重物的运输工具。
当要将本两轮拖车联接在自行车上时,将所述的U形框联接头先从联接支架上拆下来,然后将其开口朝后地套在自行车鞍座下面的鞍座立管或鞍座管上,再将U形框的两端头与所述联接支架的端头铰接在一起,这时,一辆自行车就变成了可以载重物的四轮车了。运输工作完成后,将U形框联接头从联接支架上拆下来,自行车即与两轮拖车分开。
所述联接支架中的水平框架和二根竖杆及二根斜杆组成的三角形支架中,所述的一根竖杆的下端及一根斜杆的一端与所述直杆状联接轴的一端固联,另一根竖杆的下端及另一根斜杆的一端与所述直杆状联接轴的另一端固联,所述两根竖杆的上端及两根斜杆的另一端的端头上开设有孔,所述水平框架的前端延设两根平行杆,其上也开设有孔,在所述两根竖杆、两根斜杆和水平框架上的两根平行杆上所开设的孔中设有一铰接轴;所述联接头铰接于所述铰接轴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与自行车联接的两轮拖车结构非常简单,但却使自行车变成了平稳的能像三轮车一样载物的四轮车,使用者无须多投资,利用现有的自行车就能解决载物运输的问题;另外,当不需运输时,从自行车上拆下来的两轮拖车存放所需占据的空间比存放三轮车的要小,便于存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两轮拖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两轮拖车与自行车联接的示意图
实施例:
如图1所示,车轮1和车轮2分别与联接轴3的两端构成可转动的联接结构,竖杆4的一端固于联接轴3的固有车轮1的一端上,其另一端铰接固于水平框架5的侧面,竖杆7的一端固于联接轴3的固有车轮2的一端,其另一端铰接固设于水平框架5的另一侧面,斜杆6的一端固于联接轴3的固有车轮1的一端上,斜杆8的一端固于联接轴3的固有车轮2的一端,斜杆6和斜杆8的另一端上均开设有孔,水平框架5的前端延设两平行的杆,其上亦开设有孔,在所述两斜杆、水平框架的前端上的平行杆上的孔中穿设一铰接轴9,U形框联接头10的两端头开孔也穿设于铰接轴9上,铰接轴9的两端螺接螺母固定,竖杆4、斜杆6和水平框架5及竖杆7、斜杆8和水平框架5组成了两个三角形,使由其构成的联接支架非常坚固、稳定。在水平框架5上固联载物板11。
拧开铰接轴9两端上螺接的螺母,取下与水平框架5铰接的U形框联接头10,将其套设在自行车的鞍座下的鞍座立管12上,再将联接头10的两端套设在铰接轴9上,用螺母固定,即将本拖车与自行车联接在一起了(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威,未经袁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014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