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数字旋钮信号读取电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9201538.3 | 申请日: | 199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3645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2-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宗誉;官彦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群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 | 分类号: | G06F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成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字 旋钮 信号 读取 电路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脑多媒体键盘音量旋钮信号的读取装置,更具体是指一种数字旋钮信号读取电路装置。
键盘广泛使用于个人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中作为主要的资讯、通讯实为重要的输入设备,然而,键盘的种类繁多,且其型态亦随着使用功能的需求而有所不同,诸如配合多媒体电路或软件使用的多媒体电脑键盘,除了可具有更多的多媒体功能按键外,对于其他音响及影像的输出调整亦可直接在键盘上来操作达成,例如:在多媒体电脑键盘中设以旋钮,以藉旋转来调整电脑音响输出的量。
上述的多媒电脑键盘中的音量转钮,以可产生数字脉冲编码功能的数字式旋钮(rotary switch)直接设置于该多媒体电脑键盘上,以供旋转操作产生音量控制信号,而该数字式旋钮系具有信号接脚,藉以连接至多媒体电脑键盘的独立输入脚或其他等效的信号处理电路上,以产生两个或更多个数字脉冲信号,由这些数字脉冲信号间的相位差,以测量出该数字式旋钮的相对旋转角度及位置,并换算成相对的音量控制信号,以传送至电脑主机而控制音响输出的音量大小。
上述现有的多媒体电脑键盘的音量转钮结构,在该信号读取的电路设计上,则必需特别对微处理器作脚位选用及预留,亦即,在配合上述数字式旋钮的信号接脚连接上,则需单独占用电路结构中微处理器元件的两个信号输入脚位,对于多媒体电脑键盘的电路设计,则造成元件布局及设计上的困扰,并使线路制造成本偏高,实乃目前多媒体电脑键盘于音响音量控制旋钮信号读取电路上有待解决的课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数字旋钮信号读取电路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数字旋钮信号读取电路装置,至少包括一微处理器,所说的微处理器至少有一输入端及输出端,并分别以若干的输入端接脚及输出端接脚共同交错形成一按键信号输入阵列,以分别跨接按键,并读取该按键的压按状态;至少一数字式旋钮,数字式旋钮至少具有两信号接脚及一公共接脚,该两信号接脚分别连接至上述的按键信号输入阵列的任两条不连接按键的输入端接脚上,且该公共接脚则连接于该相邻交错的一输出端接脚上,使该数字式旋钮的旋转信号可一并通过该按键信号输入阵列读入微处理器。
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中,系由一数字式旋钮的两信号接脚及公共(common)接脚分别连接至上述多媒体键盘中的微处理器的一按键信号输入阵列(array)中任两支输入端接脚及一输出端接脚,藉由微处理器执行上述键盘的按键信号扫描时,一并读取该数字式旋钮所输出的旋转变量信号,以使该多媒体键盘中的音量控制信号得以随同该按键信号一同扫瞄读入电脑主机。即,数字式旋钮直接配合多媒体电脑键盘的微处理器所连接的按键信号输入阵列接脚使用,而无需额外选用及预留其他单独的脚位使用,可使电脑键盘的线路设计、布局更加精简方便,并进一步使线路的制造成本降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数字式旋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电路结构实施例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中的数字式旋钮信号读入控制流程图。
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旋钮信号读取电路装置,以下称信号读取电路装置,并以100编号来标示的。该电路装置系至少包括一微处理器10,微处理器10置于多媒体电脑键盘中,并至少具有一输入端及输出端,输入端系具有若干输入端接脚R1~R5;输出端则具有若干输出端接脚S1~S5,并与上述的输入端接脚R1-R5共同交织成一按键信号输入阵列(ARRAY)X,并分别连接以若干按键K1~K23,以组成键盘,由各按键K1~K23的压按与否,及各输入端接脚R1~R5及输出端接脚S1~S5间的扫瞄,使各按键K1~K23的压按信号可被读入该微处理器10中,并编成标准的信号码,以传送至电脑主机作辨识,并且,在以上所揭示的输入端接脚R1~R5及输出端接脚S1~S5的接脚数量,以及按键K1~K23数量,仅为本实用新型便于配合电路装置说明所列举的实施例,并不拘限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群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群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015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良的平面垫圈模具结构
- 下一篇:电源模块测试设备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