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布升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9202755.1 | 申请日: | 1999-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423300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3-14 |
发明(设计)人: | 皆川忠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5B29/00 | 分类号: | D05B2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辛,温大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升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机的压布升降装置,该装置通过夹持被缝制物,使夹持的被夹持物水平移动的同时进行缝制,可形成指定的缝纫图案。
以往,通过具有垂直框架(压布外框,下板)的保持机构夹持被缝制物,通过使该保持机构水平移动的同时进行缝制,可形成指定的缝纫图案的缝纫机压布升降装置是公知的。
作为构成这种缝纫机的压布升降装置的压紧机构,例如,图6(a),(b)所示的装置是公知的。
压紧机构为通过从上方推压水平移动的上述保持机构所具备的滑块(接触部),使被缝制物转换到可夹持状态的机构,由作为驱动装置的螺线管206;连杆204,204;压轴201;轴承(线性轴衬)202;压板208和板状构件203等构成。
在螺线管206中,其柱塞205的前端两侧通过销207可旋转地连接有2个L状的连杆204,204。
连杆204,204为将螺线管206所产生的前后方向的直线运动转换成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并向压轴201传递的装置,保持在可以在中央弯折部设置的固定轴204a为轴心旋转的状态。在连杆204,204中,其各自的一端与柱塞205的前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在压轴201的上端设置的板状构件203相接触。
另外,将连杆204,204设置成夹持上轴2的左右两侧的状态,因此避开成为障碍的上轴2,同时向在垂直方向上与上轴2不重合的位置上设置的压轴201的轴线方向施加合力。
压轴201插入在设置于轴承202上的贯通孔202a中,并保持在该贯通孔202a内可沿垂直方向滑动的状态,其下端固定有压板208,上端固定有板状构件203。
该压轴201通过连杆204,204的推压而向下方移动,并通过压板208推压在指定的范围内水平移动的滑块(接触部),该压板208的大小可覆盖上述指定范围,使被缝制物向可夹持状态转换。
由于构成上述压紧机构的压轴201设置在垂直方向上与上轴2不重合的位置,所以其轴向长度和可移动范围受上轴2的限制。
因此,不能加长支承压轴201的轴承202的轴向长度,例如,当保持机构发生移动,压板208和滑块的接触位置为边缘部时,由于其推压的反作用力产生对压轴的旋转力矩,因此在轴承202的上端和下端的内周侧产生较大的摩擦力。
对于这种摩擦力来说,为了减小对轴承202的摩擦力就必须使用例如线性轴衬等较高价的轴承,因而增加了缝纫机压紧机构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压布升降装置,该装置可减小在构成压紧机构并支承压轴的轴承上产生的摩擦力,不必为减小摩擦力而使用线性轴衬等较高价的轴承,因此可降低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缝纫机的压布升降装置,包括保持机构、进给机构和具有位于该保持机构上方位置的压板的压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压紧机构包括连杆机构和压轴,连杆机构的起始端与螺线管相连,终止端与压轴相连,压轴在上下方向以滑动配合关系插入在机框上固定的压轴衬瓦的插通孔中,压轴处于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轴不重合的位置。
根据所述的实用新型,由于通过轴承将上述压轴支承在可沿垂直方向滑动的状态,同时设置在相对于向缝纫机针传递动力的上轴在垂直方向上不重合的位置上,所以,压轴沿垂直方向的可移动范围和压轴的轴向长度不受上轴的限制。
因此,加长压轴的轴向长度,可以加长轴承的轴向长度或设置数个轴承,以加大轴承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之间的间隔,减小由在压轴产生的旋转力矩而施加在轴承上的摩擦力。
因此,压轴的轴承使摩擦力降低,不必采用例如线性轴衬等的高价轴承,而可用低价的轴承代替,降低了成本。
在此,进给机构只要是例如通过正交的X方向和Y方向的直线移动的组合,可向水平面上任意的位置移动的X-Y进给机构等,可使保持机构沿水平方向移动的话,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机构。
根据所述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所述的压布升降装置,上述进给机构为Y-θ进给机构,可使上述被缝制物沿上述指定的轴向直线移动,同时可使上述被缝制物相对于上述指定轴旋转移动。
根据所述的实用新型,由于进给机构为可使被缝制物沿指定轴向直线运动,同时可使被缝制物相对于指定轴旋转移动的Y-θ进给机构,通过接触部靠近Y-θ进给机构的旋转中心,可减小随着被缝制物的移动而产生的接触部相对于被缝制物的位移量。
因此,接触部不会从压轴的轴线上移动到端部脱落位置,并减小对压轴产生的旋转力矩,与此同时,也减小对轴承产生的摩擦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机株式会社,未经重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027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老年近视、老花眼镜
- 下一篇:双作用传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