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循环链条无烟煤锅炉无效
申请号: | 99203392.6 | 申请日: | 1999-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3737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4-12 |
发明(设计)人: | 史润喜;李毛俊;武文杰;李俊芳;刘建东;岳鉷;田彩英;张赛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阳泉市热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1/44 | 分类号: | F24H1/44;F23H11/10 |
代理公司: | 山西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王锁林 |
地址: | 0450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循环 链条 无烟煤 锅炉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煤锅炉,特别是一种复合循环链条无烟煤锅炉。
目前,链条锅炉一般均以烧烟煤为主。无烟煤锅炉多从烟煤锅炉改造而来,由于无烟煤着火点高和燃烧时间长,锅炉的结构变化不大,燃烧系统存在引燃区和主燃区温度较低,不能保证正常引燃及快速燃烧,炉排长度不够不能保证燃烬和炉渣余热释放。烟气通道大多为直流、串联式结构,高温烟气流程较短,传热方式为横向管外冲刷,传热系数小。
锅炉布风系统为等截面非密封式设置,不易调整,串风、跑风严重,常常出现局部空气过量和局部空气不足的矛盾。
锅炉本体采用强制循环或者自然循环方式,前者不易保证各循环回路流速满足规定要求,后者易出现偏流、串流等循环故障,使锅炉循环安全稳定性和综合传热效果下降,影响锅炉出力。总之,现有无烟煤锅炉的上述不足,导致燃煤燃烧不充分,锅炉热效率偏低,出力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以无烟煤为燃料的复合循环链条无烟煤锅炉,以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和出力率,降低锅炉的排尘浓度,减少环境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循环链条无烟煤锅炉,包括:底座、链条炉排(7)、布风装置、炉膛(9)、炉膛上方的烟室、锅筒(20)、空气预热器(26)及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布风装置含若干组密闭式风室(3),每组配置两个风室(3),并列设置于链条炉排(7)中间;
所述的锅筒(20)中设置若干根烟火管(19):
所述的烟室分中烟室(10)和上烟室(17),中烟室(10)、上烟室(17)及所述锅筒(20)中的若干根烟火管(19)构成“S”形烟气通道;
所述的水循环系统主体为强制循环部分,局部为自然循环部分,自然循环部分设置于炉体的后部。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锅炉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其布风装置的风室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其布风装置的风室结构的侧视图;
图5为其水循环系统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图1~5所示的各部件分别是:煤斗(1)、煤闸门(2)、风室(3)、进风口(4)、连通风道(5)、炉排支撑(6)、炉排(7)、后拱(8)、炉膛(9)、中烟室(10)、前集箱(11)、前拱管(12)、前拱(13)、喉口(14)、上集箱(15)、前上集箱(16)、上烟室(17)、前上集箱上升管(18)、烟火管(19)、锅筒(20)、锅炉出水管(21)、连接管(22)、过度联箱(23)、汇总集箱(24)、上升管(25)、下降管(25’)、空气预热器(26)、后集箱进水管(27)、后拱管(28)、后集箱(29)、左侧下集水箱(30)、右侧下集水箱(31)、水冷壁管(32)、进水管(33)、对流管(束)(34)、主风箱(35)、调风拉杆(36)、调风板(37)、拉灰杆(38)、挡灰板(39)、落灰口(40)、灰板定位轨道(41)、调风板定位(42)、风室隔板(43)、烟气出口(44)、孔板(45)、隔离水箱(46)。
如图1、2所示,由前拱(13)、后拱(8)、炉排(7)、左右侧水冷壁管(32)及外炉墙围成的空间为炉膛(9)。由后拱(8)、前拱管(12)、后拱管(28)、汇总集箱(24)上方的隔墙及两侧墙围成的空间为中烟室(10)。由所述的隔墙、锅筒(20)及上外炉墙围成的空间为上烟(17)。锅筒(20)中设置若干根烟火管(19),烟火管为烟气的纵向管内冲刷通道。其实施例中锅筒(20)中设置80~140根烟火管(19),如4.2MW的锅炉可设置109根烟火管。所述的中烟室(10)、上烟室(17)及锅筒(20)中的若干根烟火管(19)构成“S”形烟气通道;高温烟气经喉口进入中烟室流动至炉后,再经后拱管上面的烟气通道导入上烟室,流向炉前,然后进入锅筒内的烟火管,最后进入尾部烟道中的空气预热器,这种“S”形烟气通道大大增加了烟气的流程,有利于锅炉的换热。
为更好地使无烟煤充分燃烧,可以将炉膛适当扩大。将炉排(7)的长度和宽度比现有的同容量的锅炉分别增加25~45%、8~15%,如类似4.2MW的锅炉,其炉排的长度由4.2m加长到6m,宽度由1.6m加宽到1.8m。炉膛(9)上方的后拱(8)也相应加长,后拱截面呈略向下弯曲的折线形,前拱(13)的截面也呈折线形,在后拱(8)、前拱(13)、炉排(7)和喉口(14)的交汇处烟气流呈“α”形。这种设计有利于炉膛中心温度的提高,同时延长了燃煤在炉排上的停留时间,炉拱遮盖度达到88~9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阳泉市热力公司,未经阳泉市热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033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保护指甲的开启易拉罐专用刀
- 下一篇:电子报警防割护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