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线温度计的探测头无效
申请号: | 99204826.5 | 申请日: | 1999-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3584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1-12 |
发明(设计)人: | 陈朝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朝旺 |
主分类号: | G01K11/20 | 分类号: | G01K11/2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刘文意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线 温度计 探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红外线温度测量装置,特别是指一种无需设置波导管(waveguide)的红外线温度计探测头。
传统的接触式温度计,例如水银式或电子式温度计已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故而需进一步追求精确、快速、容易测量、容易判读、不具伤害和更符合人性化的温度测量方法及装置。目前利用测量红外线辐射热的非接触式温度测量装置正具有上述优点,因而逐渐受到重视而陆续被开发出来。
通常红外线温度计是设有从温度计本体突出而可插入人体外耳道的探测头,在探测头内设有一红外线感测器和将自外耳道或鼓膜等接受的热传导至红外线感测器的一波导管。
图1所示的为一种公知红外线温度计的探测头内部构造的剖视图。温度计中,探测头10由圆锥形的中空圆筒体所构成,在固定于温度计本体12的较大直径端部内侧配置有一红外线感测器104,红外线感测器104的检测面固定有一圆柱状的波导管106,波导管106另一端则延伸至探测头10较小直径端(即温度计与待测物接触的一端)。在红外线感测器104处安装有一周围温度感测器108用来测定红外线感测器104的温度,藉由连接周围温度感测器108至一温度演算部14,便可将感测到的待测物温度计算出来。
上述温度计中,当波导管106和红外线感测器104之间形成温度差时,测定出的温度结果使会产生误差。为防止此种问题发生,波导管106一般是以热传导性较高的金属制成,通常是将内面加工成镜面然后在镜面上镀金。
当测量耳温时,探测头10插入人体的外耳道16内,探测头10的部份外周面难免会与外耳道16接触,此时,因为探测头10的温度通常比外耳道16的温度低,所以外耳道16的热会传导至探测头10,然后探测头10的热再传导至波导管106,因此,波导管106的温度会稍微的上升。其结果是,感测器104也检测波导管106上升部分的温度,因而使温度的测定产生误差。
为解决上述问题,已知有提出在波导管106和探测头10之间配置另一筒状管102,如图2所示,此筒状管102是与上述探测头10和波导管106绝热,且为热传导性佳的材质所制成。藉由筒状管102隔绝波导管106与探测头10间的热传,使得测量温度的误差能减至最小。
然而,不论如何,若需藉由波导管传导热至红外线感测器,就会形成因热传递时所造成的能量损失,所以感测器所测定出的温度当然与真实的温度有差异。任何改善的方式只不过是减低误差的范围而已。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由感测单元、红外线感测器和周围温度感测器和感测器座所组成的红外线温度测量装置,它不仅简化了结构,而且提高了测量精度,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它在其本体前端的探测头内,配置有一感测单元,用以感测一待测物的温度,其特征在于感测单元置于能直接感测待测物热辐射的位置,藉以省掉需于待测物和感测单元之间设置一波导管作传导之用。
其中,感测单元包含一红外线感测器与一周围温度感测器的双感测器,置于一隔热良好的感测器座上,周围则形成有一导热散热部以容置于探测头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减少了中间介质,从而避免了中间介质传导热所造成的损失,使测量的结果提高精度。
图1为已知的一种红外线温度计的探测头的剖面图;
图2为已知的另一种红外线温度计的探测头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红外线温度测量装置的探测头的剖视图;以及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红外线温度测量装置的感测单元图。
现在结合上述各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
如图3所示,它为本实用新型红外线温度计的探测头的剖面视图,相较于图1和图2,可发现本实用新型的红外线温度测量装置的探测头部份不同之处。本实用新型探测头10内省去设置一波导管元件,仅包含有一感测单元20,用以放置感测单元20的一感测器座22,以及包围感测单元20,介于探测头10与感测单元20间的隔热散热部24。
发明人已开发出体积足够小的感测单元20,使得感测单元20可以直接置于接近探测头10与待测物(未绘示)接触的位置,因此无需再以波导管来传递待测物的辐射热至感测器,这样一来,感测单元20所感测出的温度便能最接近待测物的温度,防止了因波导管等中间介质传导热所形成的能量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朝旺,未经陈朝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048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卧式内燃双锅筒燃油锅炉
- 下一篇:直板型机械清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