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磁振荡式潜水泵无效
申请号: | 99206256.X | 申请日: | 199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3665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3-01 |
发明(设计)人: | 颜文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中山泵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13/08 | 分类号: | F04D13/08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朝阳 |
地址: | 317605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振荡 潜水泵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潜水泵,特别是采用电磁振荡的方式来实现抽水之目的的潜水泵。
现有的潜水泵大多数为离心式结构,它采用动力装置驱动叶轮旋转,使水产生离心力而做功,这种泵存在着机械磨损严重;功率损耗高,体积大,设备笨重等弊病。为了克服上述缺点,中国专利局1993年5月26日公布了公告号为CN2134503Y,名称为“动片式电磁潜水泵”的实用新型专利,它利用交流电磁线圈产生的一个交变磁场,使街铁往复运动,带动膜片往复运动,从而使泵体内的水之间产生压差而做功;它具有结构简单,功率损耗低,零部件不易被磨损的技术效果。但由于它的进水孔位于泵的底部,因而极易因泵体底面落到井底或河底而堵塞进水孔,因而可靠性差。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寿命长的电磁振荡式潜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它包括由上、下半壳连接成一体的壳体,置于下半壳内的静止铁芯、电磁线圈、振动铁芯,装在上半壳内的弹性密封机构,穿过弹性密封机构与振动铁芯工作时振动方向连接着的牵引轴,固定在牵引轴另一端与上半壳口相吻合的橡胶压水盘,位于像胶压水盘前方装在上半壳顶壁的进水孔上的单向阀,上半壳壁上设有连通出水孔的出水道。
为了确保橡胶压水盘能有最佳的来回振动效果,同时又不使上、下腔之间发生渗漏,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密封机构为中空弹性密封腔,它由夹固在上、下半壳之间的密封垫,置于密封垫上的密封座及扣合在密封座端口的密封环和套在密封环上的压板组成,并对牵引轴中段构成轴向密封。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当在电磁线圈中通上交流电流后,即产生一个高变磁场,该高变磁场与弹性密封机构相互配合,驱使振动铁芯与橡胶压水盘做周期性的上、下往复运动;当橡胶压水盘下行时,一则压缩弹性密封机构的空腔,二则由于进水孔外侧压力大于内侧压力而将进水单向阀打开使水进入壳体;当橡胶压水盘上行时,由于橡胶压水盘对水的压力使进水孔内侧压力大于外侧压力,驱使进水单向阀关闭,此时,因进水孔内侧与出水口里端之间形成一个较大的压差,使水通过出水道激射而出,这样,由于橡胶压水盘循环往复地作周期性运动,使水源源不断地从出水道输出,从而使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得以实现。
本实用型保留了现有电磁潜水泵的主要优点,同时将进水孔和出水道均设置于泵体上部,因而较好地解决了进水孔的堵塞问题,其可靠性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在水被抽干后,由于泵体不会露出水面,因而大幅度地降低了其振动强度,并提高其冷却性能,避免了机体的损坏。再加上上、下壳体之间采用中空弹性密封腔,结构封闭,故振荡效果更佳,耗电量可以减低。
下面结构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电磁振荡式潜水泵由壳体、置于壳体内的静止铁芯10、电磁线圈9、振动铁芯17、弹性密封机构、牵引轴14、橡胶压水盘2、单向阀13组成。
壳体分成上、下两个半壳6、8,用螺栓、螺母连接成一体,上半壳6顶壁和侧壁分别开有进水孔12和出水道10,单向阀13设置于进水孔12内侧。弹性密封机构为一个中空的弹性振动腔,它由包括夹固在上、下半壳6、8之间的密封垫7、置于密封垫7上呈筒状的密封座7、密封座7上部内壁上设有一凸缘,凸缘上扣合着由密封环4和压板3组合成的压盖,密封垫7中心嵌有轴套16,轴套16和密封环4与对应的那段牵引轴14相固定,橡胶压水盘2与振动铁芯17之间由牵引轴14连接,橡胶压水盘2呈上、下对称的陀螺形,其直径与上半壳6的阶凸口相吻合,静止铁芯10位于振动铁芯17下端,并绝缘地镶装着电磁线圈9,其导线15引出壳体外经开关或插头连通电源。
为了确保泵在工作过程中能使进水孔朝上,在上壳顶端装有吊圈11。
显而易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电磁潜水泵相比,具有性能可靠,制作简单,扬程高,耗电量低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中山泵业有限公司,未经台州中山泵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062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