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屋面植物无土栽培、隔热、防渗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9207456.8 | 申请日: | 1999-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398826Y | 公开(公告)日: | 2000-10-04 |
发明(设计)人: | 林海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海珊 |
主分类号: | A01G31/02 | 分类号: | A01G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60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屋面 植物 无土栽培 隔热 防渗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植物无土栽培装置,属农业技术领域,又是一种隔热防渗装置,属建材工业领域,特别是涉及到屋面绿化工程构件的产品。
由于砼及沙浆早期干缩后期冷缩,常年日照温差造成龟裂及毛细孔的存在,致使砼屋面多少存在渗漏。当今建材行业的技术进步,新的防水防渗漏材料品种很多,隔热产品也不少;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屋面绿化工程逐惭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植物无土栽培技术更为人们所关注,该实用技术已进入千家万户,但是同样存在屋面隔热、防渗问题,还需继续研究新方法,研制新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屋面绿化工程构件,自身有抗压能力,人可在上行走,构件是一个定量储液装置并可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及植物扦插生根的空间,构件以点脚式接触屋面板达到空气隔热的目的,构件连体自身具备供排液体装置,遇上大雨可溢流。以上所述构件的功能可实现植物无土栽培、隔热、防渗于一体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屋面植物无土栽培、隔热、防渗装置,其主体构件是由塑料压(注)塑成型,以主体组合配置的是砼构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于储液盆1,附图5(1)是一个具有底部及周边不渗流的方形盆,边设连接槽(2),其中一连接槽上方设溢流口(6),相应对边上方设缺口(6′),内部设支承骨架(3),盆底下设5cm左右高度的空心支承脚(4),盆底设吸排水接头(5)直插入盆内一定高度,即储液水位。与支承骨架(3)配套组合成承压面的培养板2,附图6(7)为多孔方形板块状,装置在支承骨架(3)上面可以是单块也可以是多块,板孔大小及数量视植物种类而定,随时可以更换。
采用以上措施的本实用新型具有多种功能,储液盆(1)的结构虽然复杂,但是压(注)塑成型之后容易搬运、拼装、操作、耗电少、适用范围广,不仅适用于屋面植物无土栽培、隔热、防渗,还可置于露地,塑料大栅。家院阳台,常年快速插苗,还可生产高档蔬菜,更适用于快速绿化会议室。
以下再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盆1的主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盆1的俯视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盆1的仰视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盆1的剖视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储液盆1的立体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培养板2的平面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培养板2的A-A部视图。
参考以上附图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构件及构件的组合来实现的,外观要求不高,有一定强度即可,故选用压(注)塑工艺一次成型,这是其它材质、工艺不能相比的省工省料附图5。
储液盆1附图5(1):边设连接槽,附图1(2),其中一连接槽上方设溢流口相应对边上方设缺口,附图5(6),内部设下支承骨架,附图3(3),上支承骨架,附图2(3),盆下设空心支承脚附图4(4),盆底设吸排水接头,附图4(5),插入盆内高度与上支承骨架(3)在一水平高度。与储液盆1内的上支承骨架(3)配套组合构成承压面的培养板2附图6(7)是以水泥、煤渣、红土为主配以适当长效肥压制成有一定强度的多孔方形板块状,厚度约2cm,装置在支承骨(3)之上,培养板(7)可作预培移植之用随时可以更换。
实施例:在屋面平台拼装4×4平方米的草坪,需备50×50cm的储液盆1,附图5(1),需用64只,首先在施工处校对斜度小于5%的平面,低处用低标号砂浆补上,主要是补支承脚(4),把储液盆1的溢流口,附图5(6)置于斜坡低处,以备下大雨时过量的雨水从溢流口溢出,从斜坡低处开始,把每排8只储液盆的进出水口,附图1(5)一进一出用软胶管把相邻两盆连接,两盆之间连接是通过连接槽(2)实现的,之后是排与排之间的连接,相邻两排的进出水口(5)用软胶管接上之后,斜坡高处第一个进水口外接液源,储液盆内则形成之字形进排水系统。待砂浆干结之后再把预培有草的培养板2,附图6(7)移置于储液盆1的支承骨架之上附图2(3),装配完毕人可在上面行走,达到无土载培、隔热、防渗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海珊,未经林海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074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