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浮式水稻联合收割机无效
申请号: | 99209501.8 | 申请日: | 1999-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3877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7-19 |
发明(设计)人: | 徐瑞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瑞良 |
主分类号: | A01D45/04 | 分类号: | A01D45/04;A01D4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浮式 水稻 联合收割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稻麦收获作业机械的农业机械。
目前我国南方稻区推广的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机型及数量较少。已推广的多为四轮拖拉机或以履带式驱动拖拉机配挂的联合收割机。它多为高割茬全喂入方式,存在着留茬高耗用马力大,谷物损失多,难下水田作业等弊病。
本人发明的“沉浮式水田稻麦联合收割机”(专利号95.229551.2)已开始进入使用阶段。
在由贴地浮动滑行进行根部切割和侧向输送下部茎杆至机组侧面的下割台及由压穗轮,切穗刀,喂穗轮组成(简称压切喂装置)的上割台,通过割台高度调节螺栓和立杆的连接并固定的二次(或双层)切割的收割台。这种二次(双层)切割的收割台,由上割台与下割台之间切割的作物茎杆通过输送轮将它排放在田面一侧,便于农户回收利用,由上割台割下最佳长度的穗头,通过穗头输送槽送入脱粒和清选装置,并将谷物汇集于集粮装置,即实现了低割茬的水稻联合收割。最佳长度的穗头就是把长短不一的穗部全部不漏地进行切割,而使其以最短茎杆进入脱粒装置达到以最小的输送和脱粒的功率消耗。这也就是二次(双层)切割台的优点所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穗头输送和脱粒、清送装置的性能就直接决定整机的性能优劣。
目前国内的全喂入机型中的输送装置结构均为单槽输送。输送后,穗部进入脱粒机;机组的生产率越高,穗头进入量越大,造成脱粒装置的负荷越大;为此机组中又用了二次清选装置,以增加清洁度,但清洁度与谷粒的损失率又是一个矛盾,故在实际使用机型中,清洁度既不很好,而损失率却又较大。此外,单槽的穗头输送装置均不同程度存在穗头回送,转速过低,亦易造成输送堵塞,为此,为了解决输送、脱粒装置的清洁度、损失率的矛盾问题,又为进一步简化结构,降低机组成本,并使二次(双层)切割的技术应用于四轮和履带驱动的底盘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总体设计原理是:采用贴地滑行浮动高度可调的二次(双层)切割收割台在穗部与根部进行二次切割,用连杆与拖拉机底盘连接,对于四轮和履带驱动的机型,可用提升装置将收割台进行提升,保证有足够的提升高度,便于田间转移。为适应浮动收割台的可靠工作,穗头输送槽必须自由(纵向,横向均有一定间隙)搁放在收割台上,对于较高的作物,用调节上割台的方法达到,对于较矮的作物也可采用卸除下割刀的方法而只用一次切割,或卸除下割刀而仍装有下割台(指在烂污水田土壤中,避免切刀拥土)。为减轻脱粒机的负荷与减小谷物的损失率,减小穗头的输送故障,在设计中,采用预脱——过渡槽中叶轮将进入脱粒装置前的穗头预先打击脱粒,同时减轻了脱粒,清选装置的负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自由搁放在上割台(3)上的穗头输送槽(7)与脱粒装置(13)之间加装了过渡槽(6),过渡槽(6)内装有一个旋转的叶轮(9),其轮轴铰接于固定在脱粒装置(13)前端过渡槽轴座(11)处,过渡槽(6)的另一端与输送槽(7)的动力输入轴轴心铰接于O点。穗头输送槽(7)上端的主动轮轴处的二个侧面嵌入过渡槽(6)的二侧面内,过渡槽(6)的二个侧面嵌入过渡轮轴座(11)的两个侧面内。这样由穗头输送槽(7)和过渡槽(6)组成的穗头输送装置,由于它们在O点铰接,随着O点位置的改变(至O′)输送装置的纵向尺寸也就相应变化。这种可变纵向尺寸的输送装置,即为浮动输送装置。
由贴地滑行浮动的收割台(本人发明的专利95.229551.2)和浮动的输送装置为特点组成水稻联合收割机,这里称为双浮式水稻联合收割机。
(二)浮动输送装置,其作用是:当下割台(2)着地(保证低割茬作业)时,输送槽(7)搁在上割台(3)上的自由位置应能得到保证,不因上割台(3)的高度调节而使其失去浮动割台的作用。为保证上割台(2)和下割台(3)满足农艺作业要求,其纵向尺寸的长度就应有调节作用。即在下割台(2)着地时,保证穗头输送槽(7)在(3)上自由搁放而不“顶死”,留有间隙δ(见附图)。它通过调节销子(12)的位置或螺栓升降来调节。
当下割台(2)包括上割台(3)离地提升时(这对于四轮或履带驱动装置的机型来说,要求有较大的离地间隙通过田间)原来自由搁在上割台(3)的输送槽(7)的一端就被顶住此时δ=0,它通过与过渡槽铰接点O而将过渡槽(6)自动向上提起,这样就保证了有较大的离地提升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瑞良,未经徐瑞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095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