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通讯设备的外接送话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9211068.8 | 申请日: | 1999-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3694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3-15 |
发明(设计)人: | 郑忠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忠雄 |
主分类号: | H04R17/02 | 分类号: | H04R17/02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讯设备 外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讯设备的外接送话装置,特别涉及适用于做为移动电话的免持听筒装置中的送话器。
目前由于个人移动通讯倍受重视,使得移动电话逐渐普及。但是,也由于移动电话的使用而带来了一些安全顾虑,如行车中接听电话所造成的行车安全问题。也由于这个问题,移动电话的免持听筒装置便逐渐受到欢迎。
免持听筒装置具有一个送话器。为了免持听筒装置的使用上的方便,其送话器的体积必须较小,所以通常是以一电容式麦克风做为送话器的主体。图1是一免持听筒装置中传统送话器10的部分剖面立体图,送话器10为一电容式麦克风,包括一具有透音面112的金属外壳11、一设置于金属外壳11内且具有一紧邻透音面112的受音面131的电容微音器13、一覆盖于透音面112上的缓冲垫15及一对接点17。声波透过透音面112传送至电容微音器13,致使微音器产生电流或电压变化,再转换为电压或电流信号而将声音信号传送出去。缓冲垫15可降低受音面131的敏感度而使得声音的回授(feedback)降低。接点对17可焊接一连接至其他装置的连线,以耦接至其他装置,如移动电话。
上述的送话器由于体积小,虽有缓冲垫15可降低声音回授的作用,但其金属外壳11很容易与周围的声音发生共振现象,导致因共振效应所产生的共鸣声无法加以抑制,而使得在使用该送话器10时,远端接收的一方总会收到“嗡嗡”的共鸣声,而由于对方也是使用类似的送话器,使用者在自己一方也会听到这种“嗡嗡”的共鸣声。上述现象普遍发生于移动电话的免持听筒装置。目前因无法有效改善这种现象,仅能勉强接受此种共鸣声而造成在移动电话的使用者使用免持听筒装置时,普遍发生通话质量不良的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会产生此共鸣声的送话器,利用在送话器内的电容式麦克风外壳上,密实地粘贴一层缓冲层而改变其外壳的共振特性,使其不易与周围的声音发生共振,进而消除了影响通话质量的共鸣声。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共振效应所产生的共鸣声从而提高通话质量的一种通讯设备的送话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通讯设备的外接送话装置,其包括一具有一透音面的外壳体、一具有紧邻上述透音面的受音面且设置于上述外壳体内的电容微音器、以及一设置于上述透音面上用以降低对上述受音面的声音回授的缓冲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缓冲层,其设置于上述外壳体外或内面,用以消除共振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送话装置中,所述的缓冲层可由胶质材料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送话装置中,所述的缓冲层涂敷在该外壳体内或外面,或粘贴在该外壳体内或外面。
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送话装置中,其还包括一切换开关,耦接于该电容微音器与该通讯设备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外接送话装置可用于通讯设备的一移动电话。
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送话装置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缓冲层设置于外壳体外或内面,能抑制共振效应所产生的共鸣声,从而提高通话质量。
下面对附图进行简要说明:
图1是传统的移动电话免持听筒装置的送话器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话免持听筒装置的送话器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在图1、图2中,11、21为金属外壳;112、212为金属外壳的透音面;22为周围缓冲层;13、23为电容微音器;131、231为受音面;15、25为透音面缓冲垫;17、27为一接点对;29为切换开关。
通过下述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到之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忠雄,未经郑忠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110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