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锁无效
申请号: | 99211157.9 | 申请日: | 199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3701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3-22 |
发明(设计)人: | 潘振华;张金钟;束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量子锁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27/00 | 分类号: | E05B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汪诚芝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新型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是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锁,具体地讲,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有着与现有技术中的锁完全不同结构的锁,属于锁的技术领域。
现有技术中,最典型的是弹子锁,所述的弹子锁的开启方式是利用一组弹子的高度级差与钥匙的高低各齿进行组合,使各弹子与其上方的顶柱的接缝正处于锁胆与锁头壳的接缝之处,从而把锁打开。
现有技术中所述的弹子锁的缺陷是由于弹子的长度级差与钥匙齿高级差的组合而形成开启和锁闭状态,因此,弹子类的锁均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无匙情况下的技术性开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弹子类锁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防万能钥匙及技术性开启的具有新型结构的的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由锁胆、锁芯壳和弹子组成,所述的锁的锁胆与锁芯壳接缝处设有锁定棒,锁定棒的一侧与插片接触可使插片切入弹子上所设的卡槽,这样就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进行开启或锁闭。
下面是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的说明并结合以下的详细描述,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构造,其中: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在插入钥匙时的剖面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的截面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采用的一种插片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中的弹子和插片在不同位置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的弹子比较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中弹子在常态和开启时的排列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的锁胆的另一种变化,即钥匙孔的弧形外边线与锁芯壳直接接触;
附图8是用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的钥匙的截面形状。
下面是本实用新型上述附图的各部件的标号:弹子1,锁胆2,锁芯壳3,卡槽4、5,弹簧6,界线7,锁弹槽8,锁定槽9,锁定棒10,插片11,拨叉12,固定盖13,防钻盖14,防钻片15,钥匙16,销17,凸肩18,假凸肩19,钥匙20。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所述锁的原理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的锁头的截面示意图,在图中可见,当锁胆2旋转后,锁定棒10和梯形锁定槽9斜坡接触,梯形锁定槽9斜坡产生的指向弹子1的分力推动插片11进入弹子1的卡槽4或卡槽5中,此时弹子1只能在卡槽范围内移动,要想插片越过弹子1的凸肩18(见附图5)进入另一个卡槽中,唯一的条件是放弃锁胆2的旋转力,插片11的顶端退出卡槽,然后使弹子1移动,重新旋转锁胆2,插片11才能进入另一个槽。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头在非开启的状态下,弹子是平行的,它们各自的真槽是错开的,见附图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的开启条件是利用钥匙的级差,使所有的弹子的真槽排列成一条直线,见附图7,这样,当锁胆2转动时,锁定棒10和梯形锁定槽9斜坡接触,梯形锁定槽9斜坡产生的指向弹子1的分力推动插片11进入所有弹子的真槽,当锁定棒10的外表面完全进入界线7时,锁定棒不再对锁胆2的旋转产生阻力,锁胆2就可以转动并打开锁,当锁胆2恢复原位,插片受弹簧作用,将插片和锁定棒顶出,弹子可以上下运动,钥匙就可以拔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具有很高的防范技术性开启的性能,其原因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至少设有二颗上述弹子,而每个弹子上至少设有二个卡槽,其中之一是真槽,而另一个是假槽,而且,至少其中一颗弹子的真槽和其他弹子的真槽的位置相反(见附图5),因此,在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进行技术性开启时,当用工具使锁胆旋转一定的角度,锁定棒10受力,并推动插片11向弹子方向移动,然后用工具拨动第一颗弹子,见附图4,开启者可能凭经验和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的结构的了解,将第一颗弹子的真槽对准插片,为使该弹子不复原位,需要将插片的顶端切入槽中,这时,开启者需要用工具去拨动第二颗弹子,由于第二颗弹子的真槽位置和第一颗弹子的真槽位置相反,因此,在拨动第二颗弹子时,必定是该弹子的假槽先遇上插片11,由于插片11有向里的压力,因此,当假槽移动到插片的顶端位置时,插片就插入该弹子的假槽中,该锁无法开启,即使开启者意识到第二颗弹子进入了假槽,如果技术性开启者想把已经进入假槽的插片顶端退出以便重新进入该弹子的真槽,势必要将插片的顶端退出弹子的外缘,由于各弹子的直径是相同的,因此同时退出了已经找到真槽的第一颗弹子的外缘,由于弹簧的作用,第一颗弹子被复原到原位,整个开启过程失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量子锁业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量子锁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111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