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粘扣带的钩体无效
申请号: | 99211230.3 | 申请日: | 1999-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3778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5-17 |
发明(设计)人: | 郑国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春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4B11/28 | 分类号: | A44B1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史欣耕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粘扣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粘扣带的连接件。
现有粘扣带的钩体一般可分为二种:第一种,如图1、2所示,钩体10呈r状,基座11往上渐缩形成一颈部12,颈部12两侧各往外延设一圆形钩部13,钩部13间形成一逃避凹部14,钩部13端部向下弯绕成一圆形钩头15,下缘设成圆形凹部16,这种结构的缺失是:(一)其凹部16顶缘到钩头15底缘的距离D较大,扣体40剥离钩体10时,必须施力较大,才能脱离;(二)钩部13、钩头15、凹部16都以圆为中心的设计,横向强度较佳,但粘结时,不易全部钩入凹部16内,拉力无法充份发挥其强度;(三)由基座11到钩部13顶缘的距离A、到凹部16顶缘的距离B、到钩头15底缘的距离C、由凹部16顶缘到钩头15底缘的距离D、基座11的宽度E、钩体10的厚度F、颈部12的宽度G以及钩部13顶缘到凹部16顶缘的距离H均较大,致耗材多,成本高;(四)基座11至钩部13顶缘的距离A较高,因而钩体10与另一扣体40粘结后形成粘扣带的厚度为扣体40本身的厚度加上钩体10的高度之和,其厚度较厚,易与外界干涉。其第二种,如图3~6,钩体20呈状,基座21往上渐缩形成一颈部22,并往一侧延设一尖状弧形钩部23,钩部23端部有一尖状弧形钩头24,下缘设为呈椭圆凹弧部25,这种结构的缺点是:(一)凹弧部25顶缘到钩头24底缘的距离D’深度较深,钩部23顶缘到凹弧部25顶缘的距离H’较大,当扣体40剥离钩体20时,必须施大力才能脱离;(二)凹弧部25顶缘到钩头24底缘的距离D’太深,扣体40不易更多进入,无法达到较好地扣牢;(三)颈部22的宽度G’较窄,无逃避凹部,能承受横向拉力的强度较弱,扣体40易被扯离钩体20,总之,现有粘扣带的钩体在结构上不够完美,扣结强度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形体偏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好结构和强度、较为小巧的粘扣带的钩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粘扣带的钩体,其呈状,基座往上渐缩形成一颈部,颈部两侧各往外延伸一钩部,而两钩部间形成一逃避凹部,其特征是:该钩体的钩部呈弧形且端部有一弧形钩头,下缘设为一平弧凹部,平弧凹部顶缘与弧形钩头底缘间的距离较短,弧形钩部顶缘到平弧凹部顶缘间的距离亦较短。
上述设计,使扣体可轻易及充份地钩入平弧凹部内,同时可用较小的剥离力拉起扣体,另以一横向力拉扯扣体时,钩体具有较大的强度,使扣体可紧密与钩体粘结,达到具有较好结构和强度、较为小巧的效果。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再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粘扣带钩体的一种主视示意图;
图2为现有粘扣带钩体的一种侧视示意图;
图3为现有粘扣带钩体的另一种主视示意图;
图4为现有粘扣带钩体的另一种侧视示意图;
图5为现有粘扣带钩体的另一种扣体往横向拉扯动作示意图;
图6为现有粘扣带钩体的另一种扣体剥离钩体动作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及扣体运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示意图;
图9~14为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粘扣带的钩体各部位距离及形状比较示意图;
图15~17为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粘扣带的钩体于相同面积上正面间距排列比较示意图;
图18~20为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粘扣带的钩体于相同面积上侧面间距排列比较示意图;
图21~23为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粘扣带的钩体于相同面积上俯视间距排列比较示意图;
如图7、8所示,粘扣带的钩体30,其呈r状,基座31往上渐缩形成一颈部32,颈部32两侧各往外延伸一钩部33,而两钩部间形成一逃避凹部34,其特征是:该钩体30的钩部33呈弧形且端部有一弧形钩头35,下缘设为一平弧凹部36,平弧凹部36顶缘与弧形钩头35底缘间的距离较短,弧形钩部33顶缘到平弧凹部36顶缘间的距离亦较短。这样,有利于扣体40钩入及剥离。
如图9~14所示:基座31到弧形钩部33顶缘的距离为A”;现有钩体第一种为A,第二种为A’;基座31到平弧凹部36顶缘的距离为B”,现有钩体第一种为B,第二种为B’;基座31到弧形钩头35底缘的距离为C”,现有钩体第一种为C,第二种为C’;平弧凹部36顶缘到弧形钩头35底缘的距离为D”,现有钩体第一种为D,第二种为D’;基座31的宽度为E”,现有钩体第一种为E,第二种为E’;钩体30的厚度为F”,现有钩体第一种为F,第二种为F’;颈部32的宽度为G”,现有钩体第一种为G,第二种为G’;弧形钩部33顶缘到平弧凹部36顶缘的距离为H”,现有钩体第一种为H,第二种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春盛有限公司,未经春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112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防高强塑包钢丝拉力线
- 下一篇:一种加热炉用滑轨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