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折流板式抗振型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99212116.7 | 申请日: | 199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3737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4-12 |
发明(设计)人: | 胡明辅;丁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工业大学太阳能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8F9/24 | 分类号: | F28F9/24 |
代理公司: | 云南省高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宏珍 |
地址: | 650051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板式 抗振型 换热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流板式抗振型换热器,属热交换装置领域。
管壳式换热器常因流体诱导振动发生破坏,为解决振动破坏而相继开发了折流杆换热器、折流栅抗振型换热器。这些新型换热器较好地解决了抗振问题,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取消原来的折流板,并以折流栅代之,如此则壳程流体的流动由原来的横向流改变为纵向流,而纵向流对管子的激励作用远小于横向流,因此振动问题得以解决。然而,此类纵流式换热器由于取消了原来的折流板,壳程流体的流速大小只能通过改变壳体直径的大小来调节,其实用性受到了很大限制,通常只适于壳程为“大流量”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振性能较好、实用性较强的折流板式抗振型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在传统折流板换热器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其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如图1所示,在相邻折流板4之间加装抗振栅5,抗振栅5由支持圈(8)和固于支持圈(8)上且呈扁钢状的支承条7组成(如图3所示)。扁钢条的厚度相当于相邻换热管间的间隙,交错穿插于管子9之间(如图2所示)。如此,换热管9在受到折流板4支承的同时,又受到了扁钢支承条7的支承,而且扁钢支承条7与管子之间无间隙,有效地抑制了管子可能发生的振动。本技术既有效地解决了换热器的振动问题,又继承了折流板式换热器对操作工况适应性强的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I-I局部放大图;
图3为抗振栅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结构不仅限于附图所示。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由公知的管箱1、公知的带外导流筒的壳体3、公知的设置弓形折流板4的可抽浮头式管束6和抗振栅5组成。管束6的换热管9外直径为25mm,管心距为32mm,管间间隙为7mm。抗振栅5的结构如图3所示,它由支承条7和支持圈8组成,支持圈上钻有6个定位孔10,支承条是横截面为7×20mm的扁钢条。如图2所示,在管板2与折流板4之间和相邻折流板之间分别设置一个抗振栅5,相邻四个抗振栅5上的扁钢支承条7交错穿插于管子9之间,分别限制管子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位移,并与折流板一起构成对管子强有力的支承系统,有效地抑制了管子可能发生的振动,可有效地防止管子振动破坏。
本实施例为在相邻两折流板之间设置一个抗振栅5。此外,当折流板间距较大时,可根据抗振需要在相邻两折流板之间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抗振栅5,此时两个抗振栅5也可共用一个支持圈。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既能有效地防止管子的流体诱导振动,又继承了传统折流板换热器对壳程流量适应性强的优点。具有结构简单、抗振性能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等优点,特别适合于易发生管子振动破坏的场合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工业大学太阳能工程研究所,未经云南工业大学太阳能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121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