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电转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9215907.5 | 申请日: | 199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3913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8-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宏德 |
主分类号: | H05B1/00 | 分类号: | H05B1/00;H01L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4200 广东省大埔***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电 转换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电装置,特别是一种热电转换装置。适用于冶金、化工、机械和能源等工业领域,以及汽车、锅炉(灶)、中央空调、冷冻(藏)库等等的节能;适用于自然环境中的热能采集,从而开辟新的能源;适用于制造无能源消耗的制冷设备等。
现代工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消耗掉巨大的能源资源,而能源以热的形式浪费现象十分普遍,这是造成能源(如:石油、煤炭)的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产生了节能的课题。
汽车以燃烧汽油、柴油为主;锅炉(灶)以燃烧煤炭、液化石油气为主;空调器、冰箱以消耗电力工作;它们既消耗宝贵的石油、煤炭资源,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汽车发动机由水冷却器带走的热量和排放尾气散失的热量;锅炉(灶)的四周和烟窗散失的热量;中央空调器、冷冻(藏)库的散热器散失的热量等,也产生了节能的问题。
上述种种热能,由于没有加以采集而得不到利用,长期以来浪费了宝贵而又巨大的能源资源。
现有空调器、冰箱等制冷设备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特别是家庭空调器和冰箱的普及,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大,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更多的发电厂,以消耗更多的能源资源(如:石油、煤炭等)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热电转换装置。它能够进行热电转换,达到采集热能、节约能源、无能源消耗制冷和开辟新能源的目的。
热能是一种能源存在形式,是能够通过收集的方法而加以利用的能源资源。电能是传输、分配和使用过程中最方便、最清洁的能源,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能源之一。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方法早已被人们所发现,即:当两种不同的金属或者合金通过烧结或者缠绕在一起形成结点后,结点上受热就会产生(热)电(动)势。这是因为结点吸收热能,在结点的结合面形成电子聚集,并且产生电位差,如果用导线将结点两端短接,就会产生电(子)流,这样就形成了热电转换过程。一般情况下,热电转换的电势与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结点的结合面产生的电势越高。热电偶就是一种这样的元件,它产生电势的大小与温度的高低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利用这种电势与温度的线性关系,将热电偶安装在需要测量(和控制)温度的地方,用导线将电势引出,接入“温度测量控制仪”或“温度指示调节仪”,被测点的温度就能显示出来。仪器内部还能通过给定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输出温度控制信号。因此,热电偶被广泛用于科研、工矿和电力等行业的温度测量与控制领域。附表1是我国《国家标准型热电偶的电势与温度关系表》。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将现有热电偶在结构和制造工艺上加以改造,然后将热电偶串联形成直线组合、或者串并联形成方阵组合,从而制造成为具有较大的吸热能力和吸热面积、产生较高的电势和较大的热电转换功率、以及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的热能元件。再根据热源位置的具体情况和热源温度值,对热能元件进行串并联组合,实施输出电势和输出功率的控制,使热电转换装置符合实际使用要求。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热电偶原理所形成的热能元件示意图;
图2,是热能元件等效电路图;
图3,是热能元件的温度与电势关系曲线;
图4,是热能元件收集热能直接利用和给蓄电池充电的电气原理方框图;
参照图1,甲合金(4)和乙金属(2)通过烧结形成热电偶(3),再由中性金属(5)将热电偶(3)串联起来,在热电偶(3)与不锈钢外壳(6)之间用绝缘材料(7)绝缘,引出导线(8)由瓷套(9)支撑,组成一个完整的热能元件(1)。甲金属(4)和乙金属(2)所形成的热电偶(3)的结合面积比测量温度用的热电偶的结合面积大。
中性金属(5)在热能元件(1)中只起连接导线的作用,它与甲合金(4)、乙合金(2)所形成的结合面不产生电势,或者只产生极其微小的电势。绝缘材料(7)和瓷套(9)使热电偶(3)及其引出导线(8)和不锈钢外壳(6)隔绝电气联系。不锈钢外壳(6)使热能元件(1)形成较好的整体、较高的机械强度,并且保护热电偶(3)不受热源介质或自然环境中风雨的侵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宏德,未经刘宏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159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解槽底积粉清除装置
- 下一篇:骨灰放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