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种真空放电管用釉下陶瓷金属化管壳无效
申请号: | 99219036.3 | 申请日: | 1999-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4412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芝;潘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新芝;潘文 |
主分类号: | H01J5/02 | 分类号: | H01J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75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种 真空 放电 管用 陶瓷 金属化 管壳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种真空放电管用釉下陶瓷金属化管壳。
此前的陶瓷金属化管壳存在以下缺陷:(1)陶瓷管壳表面粗糙(表面粗糙度>2.5微米)。陶瓷管壳金属化后经电或化镀镍过程中,在陶瓷管壳表面吸附渡液中一些微量金属氧化物,制造真空放电管的厂家将陶瓷管壳进行装配焊封(在真空炉中进行)时,吸附在陶瓷管壳表面的微量金属氧化物被还原为金属微粒存在于陶瓷管壳表面微孔中,致使陶瓷管壳表面绝缘电阻严重下降三至四个数量级(从1013Ω降至109Ω)。(2)陶瓷管壳在高温烧结至冷却过程中大部分管壳不可避免产生开裂,导致放电管焊封后产生急性、慢性漏气。(3)由于陶瓷管壳表面粗糙容易粘污和吸潮,更加剧了陶瓷管壳表面绝缘电阻的低值化。
通常真空放电管存在着绝缘电阻低(<109Ω),慢性漏气,表面抗污和抗潮能力差,主要就是陶瓷管壳的上述缺陷所引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足以克服上述缺陷的釉下陶瓷金属化管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在陶瓷管壳的表面用浸釉法浸沉一层玻璃釉。由于采用了玻璃釉,大大提高了陶瓷管壳的表面光洁度(≥0.01微米),且陶瓷管壳在化、电渡镍时不吸附渡液中的微量金属氧化物,在装配焊封时避免了这些氧化物还原为金属微粒,使管壳绝缘电阻至少提升三个数量级(从109Ω升至1012Ω),同时提高了气密性,增强了真空放电管的机械强度和抗污抗潮能力,并增强了外表的美观,为制造高品质的多种真空放电管提供了可靠保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管壳剖示图、俯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除在陶瓷管壳1表面B浸沉(采用浸釉法)一层约0.1mm至0.15mm厚的玻璃釉2外,管壳的其它金属化都是已有技术,即在管壳的两个端面4、5上印刷一层钼锰金属层6、7,经氢气炉高温烧结后,钼锰金属层6、7牢固熔结在管壳的两个端面4、5上;再在钼锰金属层6、7上用化或电镀的方法,镀上金属镍层8、9。玻璃釉的原材料组成为长石、滑石、苏州土、氧化铝、二氧化硅。原材料组成成份范围:长石为30~41%,滑石为4~9%,苏州土为4~9%,氧化铝为2~8%,二氧化硅为30~51%。在浸沉玻璃釉之前的陶瓷管壳(含92%Ae2O3或95%Ae2O3陶瓷管)提供几种尺寸范围内的选择,用Φ外表示管壳外径,Φ内表示管壳内径,h高表示管壳高度。即:Φ外×Φ内×h高,它们为:
Φ5.3mm×Φ4.1mm×5mm,Φ7.0mm×Φ4.8mm×3.3mm
Φ6.0mm×Φ4.0mm×5mm,Φ8.2mm×Φ5.88mm×3.5mm
Φ7.8mm×Φ5.9mm×5mm,Φ8.0mm×Φ6.38mm×3.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新芝;潘文,未经刘新芝;潘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190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