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蓄热式全玻璃真空管无效
申请号: | 99219081.9 | 申请日: | 1999-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3921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8-16 |
发明(设计)人: | 郑慧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慧敏 |
主分类号: | F24J2/05 | 分类号: | F24J2/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31 云南省昆明市建***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热 玻璃 真空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蓄热式全玻璃真空管。
目前口径在≥100mm的全玻璃蓄热式真空管产品还是空白,主要是因为制造该真空管要在高硼硅玻璃管上进行整体成型收口和整体成型封接管口端口,且高硼硅玻璃的熔点高达1400℃,软化温度都在800℃以上,口径越大收口温度就越不均匀,温度控制就非常的不容易把握,而且人工的技术要求极高,但管径必竟太大,因此烧制收口工艺,封接管口端口的工艺极不容易做好,所以玻璃封接管口的端口和收口的厚薄非常不易控制,而且会起皱,会出现麻花纹,收口端扭曲。现在的工艺很难解决上述缺点,以上原因是大口径全玻璃蓄热式真空管产品成为空白最主要的原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全玻璃蓄热式真空管分体式制造结构,把高难度的整体成型制造技术分解成简单可靠的几部份元件分别成型制造,采用火焰法熔化对接各部份成型元件,实现全玻璃熔化对接密封,使产品的工艺技术重复性高,生产效率高,成品率高,可靠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结构来实现工艺制造的,把大管径真空管的外层玻璃管[1]分解成外层玻璃管收口睹头[11]和外层玻璃管身[12]两部份元件,把内层玻璃管[2]分解成内层玻璃管收口睹头[21],内层玻璃管身[22],连接密封过渡端口[3]三部份元件,这样经过分解后的外层玻璃管收口睹头[11],内层玻璃管收口睹头[21],连接密封过渡端口[3]这三个元件可分别制造成型,比如采用石墨模具制造成型,经过分解后其体积小,成型难度大大减小,外观造型重复性高,一致性好,精度高,而外层玻璃管身[12]和内层玻璃管身[22]通过拉制成型,然后分别配对熔接成型为一整体,把高难复杂的高硼硅玻管整体收口工艺变成了简单的火焰缝焊熔化对接,所以高温火焰就易控制,技术难度大幅度降低,操作工人技术要求等级降低,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首先内层玻璃管身[22]和外层玻璃管身[12],外层玻璃管收口睹头[11],内层玻璃管收口睹头[21],连接密封过渡端口[3]各元件已分别制造出,把外层玻璃管收口睹头[11]和外层玻璃管身[12]进行缝焊熔化对接烧制成外层玻璃管[1],把内层玻璃管收口睹头[21],内层玻璃管身[22],连接密封过渡端口[3]三者分别进行缝焊熔化对接烧制成内层玻璃管[2],经退火后,把清洗干净的内层玻璃管[2]的外表面镀上选择性吸收涂层后,装上承重环及吸气剂[5]后放入外层玻璃管[1]内,通过内层玻璃管[2]上的连接密封过渡端口[3]和外层玻璃管[1]熔化对接密封,再进行真空排气密封,最后制成成品。
下面结合实施例就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配合附图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分解成型元件制造的蓄热式真空管的分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分解成型元件制造的蓄热式真空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分解成型元件制造的蓄热式真空管的分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分解成型元件制造的蓄热式真空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参照附图1和2对照描述,要求生产外直径为140mm的蓄热式真空管的外层玻璃管收口睹头[11],外层玻璃管身[12],连接密封过渡端口[3],直径为125至130mm内层玻璃管收口睹头[21]和内层玻璃管身[22],以上元件的玻璃厚度3mm为宜,这几种元件各自按尺寸独立加工成型,再分别按工艺程序采用火焰法配对熔化对接,外层玻璃管收口睹头[11]元件和外层玻璃管身[12]元件配对熔化对接成外层玻璃管[1]后,再经退火和清洁待用;内层玻璃管收口睹头[21],内层玻璃管身[22],连接密封过渡端口[3]三部份元件分别按工艺程序配对熔化对接成内层玻璃管[2],内层玻璃管[2]要求退火和清洁后在其外表面上加工选择性吸收涂层[4]之后,将内层玻璃管[2]装上承重环及吸气剂[5]放入外层玻璃管[1]内,通过内层玻璃管[2]上的连接密封过渡端口[3]和外层玻璃管[1]熔化对接密封,在外层玻璃管收口睹头[11]的尾部用火焰吹开一个孔径在3至8mm的小孔,在熔接上一根相同材质直径为5至10mm的小玻管来连接真空扩散泵以便抽成真空,最后在抽真空的同时用火焰法熔接密封此小玻管,实现永久真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慧敏,未经郑慧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190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