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99226768.4 | 申请日: | 1999-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3776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5-10 |
发明(设计)人: | 郭洲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24 | 分类号: | H01R4/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连接器 | ||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尤指一种利用容易组装且维修方便的连接件稳固连接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及线缆并能以自动化制程快速制造的线缆连接器。
由于信息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使得相关产品的寿命相对而言不断缩短,为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目前信息产品制造业界都努力加强其生产时自动化的程度。然而,对线缆连接器而言,过去线缆与线缆连接器间的连接方式仍大多采用焊接或卷曲夹片以固定连接线缆等方式,不但通常要经过人工整线排线的过程,而且还需要加上手工焊接或逐线压合夹片的程序,因此其自动化程度不高,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成本。因此,现有技术中也有以刺破线缆而与其内导体而与其内的导电部分产生电性连接的组接方式,此现有技术可直接经由整线过程将线缆末端预先插入线缆连接器内,然后再以具有刺破机构的端子刺破导线而构成连接。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照中国台湾专利第84104611号案及美国专利第5,425,657号等案,但是线缆电连接器在组接线缆时,通常由导电端子直接提供刺破机构来导接线缆,而且通常需设置另一定位构件来辅助定位线缆,才能准确将各线缆刺破导接,此种设计方式,很容易造成端子不易在电连接器的绝缘部分内稳定定位,进而使端子难以达到正确的对接定位而造成对接时接触不确实的困扰。另外,配合零件过多且制造复杂一直是此类剌破型线缆连接器的常见问题,而且过于繁杂的零件组合亦会降低整体的组接效率。由于现有线缆连接器的刺破机构与端子设成一体,因此其外侧常设有其他部分加以包覆,若有刺破时未对准或组接不稳固而须重工处理时,包覆部分将成为加工时的障碍。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其设有分离式连接件分别组接其导电端子及线缆,使线缆连接器的制程实现自动化,且采用单件式遮蔽壳体,可实现较佳的电气屏蔽效果。
依据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导电端子、连接件、绝缘本体及包覆于其外的遮蔽壳体等构造,其特征在于:导电端子上设置有弹性钳状部,而连接件的部分即夹持于弹性钳状部中,且其未被夹持部分的适当位置上设置有刺破机构,可直接刺破线缆连接器所连接的线缆导线的绝缘皮,使连接件与导线内的导电部分相接触导通,因而构成导电端子与导线间的电性导通。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线缆连接器的制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且产量比现有技术有较大提高,由于采用单件式遮蔽壳体,可实现较佳的电气屏蔽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接线缆后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是连接件刺入导线的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267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