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血液成分分离杯无效
申请号: | 99227303.X | 申请日: | 1999-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3661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3-01 |
发明(设计)人: | 吴强;李明敏;徐立;彭鸣放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金法 |
主分类号: | A61M1/02 | 分类号: | A61M1/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中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夏海初 |
地址: | 213111 江苏省武***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液 成分 分离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现场采血处理和血液制品生产技术,具体涉及用来对血液作内含物质成份分离处理的血液成份分离杯。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现场采血处理和血液制品生产领域,用来对血液作内含物质成份分离处理的方法,已由传统的人工血浆单采手工作业处理转变为机械式作业处理,如采用美国HAIMONITIES公司制造的包括血液成份分离杯和电动旋转机械装置在内的全自动血液成份分离机,而这种器械我国至少在5、6年以前就开始进口,并在医院、都市中心血站等单位内被广泛应用。在应用实践中,人们开始觉察到这种进口设备上所采用的血液成份分离杯至少存在着二点不足:一是由于杯体和杯盖之间的连结,是采用软质金属(如铝箔)卡扣和包接的方式(如青霉素瓶口的封装那样),以致常常发生松脱、断裂、泄漏现象,不但造成血源浪费,而且还会污染工作现场环境;二是由于在杯体的底部设有一个凸出部位,这样不但增加了杯体的血容量,而在我国卫生部对于现场采血量有明文规定,一般每人每次为200CC至400CC。因而它不适宜我国的实情,而尤为突出的是,由于在杯体底部设有凸出部位,乃至血液成份分离杯不能在多种型号的电动旋转机械装置上通用,给实际使用带来了麻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针对已有技术上的上述不足作设计改进,而提供一种杯体和杯盖连结牢靠,不易产生污染现场环境,杯体血容量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可以在多种型号的电动旋转机械装置上互换通用的一次性使用的血液成份分离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解决方案是:它仍具有杯体,与杯体成静连结的杯盖,在杯体内设有成紧配合连结的内胆,在内胆的上部且位于杯体内设有呈邻接配合的上伞套和下伞套,且上伞套的立管通过杯盖中央通孔,而伸露在杯盖外部,而下伞套的中央孔内套装有下通管,下通管下端通过内胆直插杯体底部,而其上端则与下伞套成粘接连结,下伞套的上立管则通过上伞套的立管内孔,与进出三通内孔成紧配合连结,而在上伞套的立管外部,套装有杯形防护罩,而杯形防护罩的下口紧套在定片上,面对定片邻接有与杯盖成粘接连结的动片,其改进点在于:所说的杯体与杯盖的静连结为螺纹连结,且在杯体的沿口外螺纹根部之平面上设有凸台,在杯盖的内螺纹的沿口端面上,设有能与凸台相吻合的凹坑,而杯体的底部呈平底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点在于所说的凸台是坡形凸台,而所说的凹坑则为能与所说的坡形凸台相吻合的坡形凹坑,且坡形凸台的爬坡方向与杯盖的螺纹拧紧方向相一致。
本实用新型作了上述改进之后,它与已有技术相比较,具有杯体和杯盖连结牢靠,杯体血容量适合我国实际情况,不会产生污染工作环境,可以在多种型号的全自动血液成份分离机上互换通用,且由于存在于杯体和杯盖上的凸台和凹坑的锁合作用,杯盖再也无法打开(除非是破坏),从而确保一次性使用,能有效地防免交叉感染等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内胆3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杯体1和杯盖2连结示图;
图5为进出三通7的主视(局部剖视)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图5的仰视图;
图8为上伞套4和下伞套5配装剖视图;
图9为图8去掉上伞套4后的下伞套5之俯视图;
图10为定片9的主视剖面图;
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图12为动片10的主视图;
图13为图12的A-A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金法,未经沈金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273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