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活检针导入的拆装式胸腔引流管无效
申请号: | 99228930.0 | 申请日: | 199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3835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6-21 |
发明(设计)人: | 刘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1/0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中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夏海初 |
地址: | 213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检 导入 拆装 胸腔 引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材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胸腔引流器材技术。
现有医用胸腔闭塞引流管呈“菇”状,其“菇头”的直径约有15~20mm,“菇杆”——即介入管其直径约有10mm,为医用橡胶制品,在临床反复多次使用。这种已有技术,在医院临床使用时,需要施行胸腔切口植入手术。无疑现有这种技术存在着以下不足:一则创口大,有1~2cm,给病人增加了痛苦;二则要做血管钳分离肌肉组织,至达到胸腔后,再用血管钳夹持“菇头”部分,使之植入胸腔,这种手术一般医生不易掌握;三则因引流管反复使用,而易发生交叉感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用做胸腔切口植入手术的用活检针导入的拆装式一次性胸腔引流管,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取如下两个源于一个发明构思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技术方案之一:它由承接管、连接管、连接头和介入管组成。连接管两端分别与承接管的内孔和连接头的外壳粘接连接,而介入管与连接头的内孔成动配合插接紧连接,介入管为两端贯通的中孔管,其外径以能通过活检针内孔为其最大极限值,在介入管的介入人体胸腔部位的侧壁上,至少设有一个与其中孔相贯通的引流孔。
技术方案之二:它由承接管1和介入管组成,且介入管与承接管1的内孔成动配合插接紧连接,介入管为两端贯通的中孔管,其外径以能通过活检针内孔为其最大极限值,在介入管的介入人体胸腔部位的侧壁上,至少设有一个与其中孔相贯通的引流孔。
本实用新型采用医院常用的活检针将其导入胸腔,其手术简单易行;病人创口小,基本无痛苦;一次性使用,不会发生交叉感染等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之简示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之简示图,其B-B面剖视图如同图2所示(不再另给出其示图)。
图4为目前医院常用的活检针简示图。
实施例之一;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它由与闭塞引流玻璃瓶或最新使用的一次性单型水封瓶的玻璃或透明塑料管承插连结的承接管1、连接管2、连接头3和介入管4所组成。介入管4为φ2.5×0.3mm两端贯通的软质无毒医用聚氯乙烯空芯管,在介入管4的介入人体胸腔部位的侧壁上,两侧各设有3个相间距离为12mm而直径为1.2mm的引流孔5。连接管2两端分别与承接管1的内孔和连接头3的外壳采用环已酮粘接连结,且保证绝不泄漏。而介入管4则与连接头3成动配合插接紧连接。本实用新型所有制件,均为塑料制品。本实用新型制成品采用单件塑料薄膜袋封装,并经过严格的杀菌消毒后出厂供医院临床使用。
实施例之二;请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它由除了多设了一段用来插接介入管4的插接管1-1之外,其它均与图1所示相一致的承接管1和介入管4组成,其相关状态说明与上述实施例之一的状态描述相一致。图3的结构较之上述图1、2的结构要简单,但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状态之说明如下,采用上海市嘉定智能仪表厂生产的胸膜活检针(见图4)作为导入器具。首先令其针芯插入针管,待刺入胸腔后抽出针芯,再将介入管4通过针管内孔插入病人胸腔,待介入管4插入胸腔内且到位后,将活检针针管从病人体内拔出,且继而由介入管4的外露部位一端退出,然后再将介入管4插入连接头3(图1)或承接管1(图3)的插接管1-1的内孔,即可施行引流手术。为了防免介入管4从连接头3或承接管1的插接管1-1的内孔中滑脱,可用胶带将介入管4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临床应用范围不受以上描述之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未经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289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