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开边针导入的一体式胸腔引流管无效
申请号: | 99229037.6 | 申请日: | 1999-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383526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6-21 |
发明(设计)人: | 刘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中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夏海初 |
地址: | 213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开边针 导入 体式 胸腔 引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材技术,具体涉及胸腔闭塞引流器材技术。
现有的胸腔闭塞引流管,正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99228930.0,申请名称为“用活检针导入的拆装式胸腔引流管”之说明书所描述的那样,存在着病人痛苦,引流手术一般较难掌握,易发生交叉感染等不足。而上述的中国专利所提供的“用活检针导入的拆装式胸腔引流管”,虽然能全面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但在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介入管易于从连接头或承接管的内孔中滑脱;介入管插入病人胸腔深度到位难掌握;介入管插入病人胸腔会直接刺着内脏,而病人常感不适;和介入管孔径较小,引流畅捷程度欠佳等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申请号为99228930.0专利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的不需要做血管钳分离肌肉组织植入手术的,而用开边针导入的一体式胸腔引流管。
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它仍由承接管和介入管所组成,在介入管之介入人体段的侧壁上,至少设有一个与其内孔相贯通的引流孔。而其改进点在于,所说的承接管与介入管成粘接连接,从而构成一体,介入管之介入人体段呈蜷曲状,且在介入管之介入人体段上刻有长度标志线,而介入管的最大外径,以能被开边针的内孔所正常包容为其极限值。
根据目前医院惯用的开边针的实际状态。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介入管的外径为2.5~5mm。
这里应该予以说明的是,所谓开边针,为一般肾病手术中常用之器械。请参见附图4和附图5。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特别是与专利申请号为99228930.0所公开的技术相比较,明显存在着介入管不会滑脱,引流过程顺利;介入管插入病人胸腔深度到位好掌握;介入管不会直接刺着内脏,而病人无不适感觉;介入管孔径较大,引流畅捷等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状态简示图;
图2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4为医用开边针的主视图。
图5为图4的右剖视图。
请参阅图1、2和3,本实用新型由承接管1和介入管2经由环已酮粘接连接,且绝不能发生泄漏问题。介入管2之介入人体段呈蜷曲状,其蜷曲状态可以通过加热定型来实现。在介入管2的外壁上设有5条明显的长度标志线4,各标志线之间为等距,相间距离50mm,介入管2为φ3×0.3mm(壁厚)的无毒医用聚氯乙烯中空软管,且其两端相互贯通。在介入管4介入人体段的侧壁上,设有与其轴线相对称的两排引流孔3,且每排设有引流孔3六个。
本实用新型制件为塑料制品。承接管1与介入管2相粘接后,用塑料薄膜袋单件封装,经严格的杀菌消毒后出厂供医院临床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状态说明是:在病人局麻下的胸部切开约2~5mm皮肤层组织,再将开边针穿过肌肉组织刺入病人胸腔,然后将本实用新型的介入管2通过开边针内孔,插入病人胸腔。根据各人个体特征,选定介入管2的插入长度,可以由设在介入管2上的长度标志线4来控制。待介入管2插入病人胸腔且到位后,即将开边针从病人胸部拔出,并使介入管2由开边针沿轴向所设的槽孔内退出。再将承接管1与引流玻璃瓶的玻璃管插接连通,便即施行正常引流手术。
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应用范围,不受上述实施例和应用状态说明之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未经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290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足三里肠胃理疗保健袋
- 下一篇:偏心胀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