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双水位控制的贯流蒸汽锅炉无效
申请号: | 99229146.1 | 申请日: | 1999-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384107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6-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少兵;宋鸿亮;黄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双良锅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21/02 | 分类号: | F22B21/02;F22D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4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水位 控制 蒸汽锅炉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贯流蒸汽锅炉,特别是一种带水位控制的贯流蒸汽锅炉。
现有的贯流蒸汽锅炉的水位高度及控制方式一直是锅炉行业的难题,见图1,由于贯流蒸汽锅炉的结构特点,其水位计6从锅炉的上集箱1、下集箱2引出,水位计6通过平衡筒5与锅炉的上、下引出管7、8相连。水位计6的显示的水位和平衡5内控制电极d、e、f处于锅炉列管3的中间部位。由于锅炉各个管子3的受热不均匀性,水位计6所显示的水位和各管3内的真实水位高度是不一样的这种水位高度的不确定性随锅炉负荷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大火燃烧时管内平均较高于水位计6中的水位;低负荷时,管内平均水位较高于水位计6中的水位;启动阶段管内平均水位约等于水位计6中的水位。
正由于此原因,锅炉在启动和低负荷时由于管内水位较低,水位线上部的锅炉管得不到充分的冷却,工作状况较恶劣,容易形成水管上部的热应力疲劳和发生腐蚀的问题。
见图1所示,传统贯流蒸汽锅炉对锅炉管的保持问题采取的方法是工作条件最不好的某一管子3内加装一根补偿电极4,独立于锅炉本体的外部水位控制,以此电极4进行高水位启动或者在低负荷时进行连续给水等方式,以长期达到保护管子3的作用。但是,由于贯流蒸汽锅炉的蒸汽带水率较高,补偿电极4往往由于蒸汽含水率高而导通,产生控制系统的误判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影响锅炉运行和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有效保护锅炉管,延长锅炉使用寿命的具有双水位控制的贯流蒸汽锅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具有双水位控制的贯流蒸汽锅炉,它包括有贯流蒸汽锅炉的炉体,其内设有圈式列管,在炉体的一侧设有平衡筒及水位计,其特征在于在炉体的另一侧设有另一水位计及其平衡筒,该平衡筒的上、下端分别与炉体对应侧的上、下端的水位计引出管相连,水位计与平衡筒相连,且平衡筒内各电极中的最低电极下端应高于炉体原有平衡筒内的任一电极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的双水位设计和控制方式是一种新的水位设计方法,本设计用简单科学的方法设计贯流蒸汽锅炉运行水位,设置了合理的启动和低负荷保护水位的高度和控制方法,提高了锅炉管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简单直观,结构简便可靠,能起到保护锅炉安全运行,延长锅炉使用寿命的效果。
图1是现有带水位控制的贯流蒸汽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有贯流蒸汽锅炉的炉体,其内设有圈式列管3,在炉体的一侧设有平衡筒5及水位计6,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在炉体的另一侧设有另一水位计9及其平衡筒10,平衡筒10的上、下端分别与炉体对应侧的上、下端的水位计引出管11、12相连,水位计9与平衡筒10相连,且平衡筒10内各电极中的最低电极下端应高于前述平衡筒5内的任一电极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设计有两个独立的平衡筒5和10和水位计6和9,水位计6、9分别连接在各自的平衡筒5、10上,平衡筒5和10的高度不同,目的是为了防止电极过长造成定位不准,每个平衡筒内各安装三根电极,即平衡筒5内设有d、e、f电极,平衡筒10内设有a、b、c电极。两个水位计6、9和平衡筒5、10中各电极的安装距离L1和L2根据理论和实际测试值而确定。
本实用新型按燃烧器为两段火燃烧,给水方式按位式给水来说明。
本实用新型各电极长度由高到低分别为a、b、c、d、e、f,结合图2来进一步说明贯流蒸汽锅炉双水位控制方式,水位运行自动控制方式是根据以下逻辑顺序实现:
1、锅炉的启动时水泵给水至高水位b点。
2、锅炉启动后在小火燃烧,水位下降到c点时水泵开始给水,水位上升到b点时水泵停止给水,即水位在b点和c点间运行。
3、锅炉小火燃烧至压力上升到一定压力时,燃烧器小火转换为大火燃烧,水位下降到e后开始水泵给水,水位上升至d点后水泵停止给水,即水位d点和e点间运行。
4、锅炉大火燃烧至压力上升到一定压力时,大火转换为小火燃烧,水泵开始给水,水位上升到b点后,水泵停止给水,水位下降到c点时水泵开始给水。
f电极为低水位保护电极。
a电极为低负荷极高水位保护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双良锅炉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双良锅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291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