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腹腔镜腔内缝合打结器无效
申请号: | 99231790.8 | 申请日: | 199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3752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4-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祥;申屠正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国祥;申屠正洪 |
主分类号: | A61B17/03 | 分类号: | A61B17/03;A61B17/00 |
代理公司: | 贵州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郭防 |
地址: | 550002***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腹腔镜 缝合 打结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腹腔镜腔内缝合打结器,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是用丝线作材料、缝扎胆囊管和血管,这种方法的问题是:手术需要开腹,在腔外进行缝合、对患者的损伤比较大、恢复慢;目前国际上兴起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由于其损伤小、恢复快,所以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欢迎和普遍使用,它存在的问题是:需要用金属钛夹或生物夹夹闭胆囊管和血管,每次手术的夹子材料费需要200-600元,且夹子留在人体内,虽不致造成机体伤害,但对患者来讲,有一定的精神负担,而且对于X线的检查及核磁共振的检查均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手术过程中,对于比较粗的胆囊管,用夹子夹闭也有一定的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腹腔镜腔内缝合打结器,利用它在腔内用丝线缝合结扎,取代金属夹或生物夹,同时,扩大腹腔镜的手术范围。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构成的:它由控制手柄(6)连接打结机构(7)构成,所述的打结机构(7)是这样组成的:套筒(1)的一端连接转动柄(4),转动手柄(4)通过连接块(11)与控制手柄(6)连接,套筒(1)的另一端连接固定钳咀(2),连接杆(5)穿过套筒(1)、它的一端与控制手柄(6)连接,另一端连接活动钳咀(3),套筒(1)的一侧设有一个接线槽(9),固定钳咀(2)与活动钳咀(3)相互对应、贴合,活动钳咀(3)贴着套筒(1)上的槽(10)与连接杆(5)连接,防护胶套(8)套在连接杆(5)的一端。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部件结构示意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的进行腔内缝合结扎,在手术过程中可完全取代金属夹或生物夹,同时,扩大了腹腔镜的手术范围,与传统的打结器相比,本产品增加了缝合功能、钳咀由分叉头改为平弯持针头,钳咀由双向张开改为单向张开,增加了稳定性,连接杆改为外套筒式,且可以自由旋转,变腹腔外打结为腹腔内打结。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套筒(1)的一端连接转动柄(4),转动手柄(4)通过连接块(11)与控制手柄(6)连接,套筒(1)的另一端连接固定钳咀(2),连接杆(5)穿过套筒(1)、它的一端与控制手柄(6)连接,另一端连接活动手柄(3),套筒(1)的一侧设有一个接线槽(9),固定钳咀(2)与活动钳咀(3)相互对应、贴合,活动钳咀(3)贴着套筒(1)上的槽(10)与连接杆(5)连接,防护胶套(8)套在连接杆(5)的一端,使用时,先将一约15厘米长的4-7号丝线插入接线槽(9)内,接线槽(9)的右侧端留出约1厘米长,将转动柄顺时针旋转720度,此时线已绕套管两圈,将打结器放入腹腔镜10厘米套筒内,由剑下穿刺鞘送入腹腔,将线绕过胆囊或血管,再用钳咀夹住,左手持分离钳由锁骨中线穿刺鞘放入腹腔夹住留于接线槽(9)的右侧、结扎线头,将绕两圈的丝线由打结器上滑下并拉紧,这样就成为一个标准的外科结;缝合打结时,缝毕、先去除缝针,用钳将线绕两圈拉紧打结,亦可得到一个标准外科双结,再打一个外科结加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国祥;申屠正洪,未经李国祥;申屠正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317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