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室冷凝过滤式烟嘴无效
申请号: | 99234040.3 | 申请日: | 1999-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4010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0-10-18 |
发明(设计)人: | 谈石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谈石元 |
主分类号: | A24F7/00 | 分类号: | A24F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20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凝 过滤 烟嘴 | ||
本发明涉及烟咀类。
目前社会上使用的香烟过滤式烟咀,都只能对香烟的烟气进行一次过滤。经过一次过滤虽然减少了烟气中的烟焦油和尼古丁,但烟气中大部分的烟焦油和有害物质没有清除,危害了吸烟者的健康。
本发明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一种多室冷凝过滤式烟咀。该新式烟咀能对香烟的烟气进行多次冷凝过滤,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烟焦油和有害物质对吸烟者的危害。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包括了吸烟咀1、中间件2、香烟插筒3,其特征在于:吸烟咀1、中间件2、香烟插筒3相配合形成了冷疑室7和冷疑室11。
其它特征在于:在吸烟咀1的空腔内置有过滤物12。
在本发明中,多室冷疑过滤式烟咀中有二个冷凝室,即冷凝室7和冷凝室11。当吸烟者用力吸烟时,冷空气通过进气沟槽5而进入混合室6内,并与烟气相混合,然后通过气流孔13、14、15、16进入冷疑室7内。由于气流孔非常小,空气和烟气流经气流孔时被加速,进入冷凝室7后撞在中间件2的斜角8上,继而膨胀、减速、冷却,使烟焦油和尼古丁成分附留在冷凝室7的壁面上,烟气中的烟焦油和有害物质被第一次减少。经过一次清除烟焦油后的烟气在继续通过烟道9时,与由进孔10处进来的冷空气相遇,于是浓烈的烟气被再次冷凝,烟气中的焦油和尼古丁便留在冷凝室11内,再经过滤物12过滤,这样,吸烟者吸入的烟焦油和有害物质便大大减少了。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加以详细叙述。
图1是多室冷凝过滤式烟咀结构示意图。
图2是附图1从香烟插筒3端面方向看的示意图。
图3是多室冷凝过滤式烟咀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附图3结构中上部件18的示意图。
图5是附图3结构中下部件20的示意图。
参看附图1至5,多室冷凝过滤式烟咀是由吸烟咀1、中间件2、香烟插筒3组成的,并由这三部分相配合形成了冷凝室7和冷凝室11。在香烟插筒3的内壁圆周上设有四个进气沟槽5,在内孔的中央设有凸台4。当香烟插入香烟插筒3后,便在香烟的底端面和香烟插筒3内孔的底面形成了烟与空气的混合室6。四个沟槽5与混合室6相通。吸烟时,空气和烟气同时被吸入混合室6内进行混合。在香烟插筒3内孔底面上设有气流孔13、14、15、16,由于这些孔非常小,空气和烟流经这些气流孔时被加速,进入冷凝室7后,撞在中间件2的斜角8上,继而膨胀、减速、冷却,使烟气中的烟焦油冷凝并附留在冷凝室7内。经过一次清除烟焦油后的烟气在继续通过烟道9时与由进气孔10处进入的冷空气相遇。进气孔10与烟道9垂直相通,烟气在流经进气孔内端时,内端处的静压力在烟气流速的作用下降低,于是冷空气便被吸入并与浓烈的烟气相遇,使烟气中的焦油和水分遇冷凝结并留在冷凝室11内。第二次减少了烟气中所含的烟焦和尼古丁。再经过滤物12过滤,这样,吸入人体内的烟气变得温和干爽,大大降低了香烟焦油和有害物质对吸烟者身体的危害。
中间件2与香烟插筒3、吸烟咀1以紧密配合的方式相连,可自由拆卸以便于清除冷凝室内的冷凝物。
图3是多室冷凝过滤式烟咀另一结构示意图。它包括烟咀外筒17、上部件18、下部件20,其特征在于:烟咀外筒17与上部件18和下部件20相配合,形成了冷凝室19和冷凝室21。
它与附图1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烟咀外筒17是一整体,为了制造方便把中间件设计为上部件18和下部件20,当然上、下部件也可以连成一整体加工。在上部件18的端面上同样开有气流孔27、28、29、30,当吸烟者吸烟时,烟气通过上部件18的气流孔27、28、29、30进入冷凝室19后,撞在下部件20的端面上,受到阻滞并冷却下来。大部分烟焦油便被留在冷凝室19内。烟气再经过下部件20圆周上的沟槽23、24、25、26进入冷凝室21后,碰到过滤物22被阻滞冷却,烟焦油和有害物质被过滤物22吸收,同样减少了烟焦油和尼古丁对人体的危害。
综合以上所述,多室冷凝过滤式烟咀,能对香烟烟气进行多次冷凝过滤,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烟气中烟焦油和其它有害物质的含量,是一种有效保护吸烟者身体健康的新型过滤式烟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谈石元,未经谈石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340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