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部件表面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9234410.7 | 申请日: | 1999-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3700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3-22 |
发明(设计)人: | 杨思乾;乔生儒;吕宝桐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思乾;乔生儒;吕宝桐 |
主分类号: | C21D1/09 | 分类号: | C21D1/09;B23K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广民 |
地址: | 710072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部件 表面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系金属加工设备,是一种金属部件表面处理装置。
为了提高金属部件表面硬度,通常采用淬火的方法。它是将金属部件加热升温后急剧冷却,以达到提高部件表面硬度的目的。这种方法是将部件整体加热,不仅耗费较多能量,且易引起部件内部应力变化以至变形,影响部件质量。对于大型部件的表面淬火则不易实施。率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对部件需处理部位瞬时加热、冷却,达到离散淬火目的,并可实现对部件表面修补或合金化处理的表面处理装置。
该处理装置由整流电路、充电电路、放电电路、充电可控硅触发电路、放电可控硅触发电路、金属电极、电极加压装置、冷却装置以及控制可控硅触发电路、电极加压装置和冷却装置工作状态的程序控制电路构成。
在上述方案中:
整流电路采用常用的整流电路;充电可控硅触发电路和放电可控硅触发电路采用通用的可控硅触发电路;程序控制电路采用常用的程序控制器电路;冷却装置采用常用的水(油)冷却装置。
充电电路的构成包括可控硅SCR1、电容器C,其A1、A2端与整流电路相连接;放电电路的构成包括可控硅SCR2、电容器C,其B1、B2端分别与金属电极和工件相连接;为了改善充、放电波形的前沿陡度,在充电电路中串接电感线圈L1,在放电电路中串接电感线圈L2。
金属电极由导电金属材料构成,作为淬火处理时,以采用紫铜或铬锆铜材料为好;在用作合金化处理时,可采用硬度较高的金属,尤以碳化钨材料为好。电极加压装置可采用多种加压方式,以弹簧控制杠杆加压方式较为简便。
采用上述方案的处理装置:
①具有对金属部件表面淬火功能;
②具有对金属部件表面合金化处理及修补功能;
③该处理装置可自动完成“充电”、“放电”、“维持”、“休止”程序和电极加压装置、冷却装置的工作状态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处理装置组成方框图
图2为充、放电电路电气原理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处理装置工作情况作简要说明:
当充电可控硅触发电路工作,启动可控硅SCR1导通,整流电路输出通过电感线圈L1、SCR1给电容器C充电至设定值时,SCR1关断,充电停止;当放电可控硅触发电路工作,可控硅SCR2导通,电容器C经SCR2,电感线圈L2,通过金属电极放电,电极与部件表面形成电弧并产生热量,使部件表面升温,由于程序控制电路控制充、放电可控硅触发电路,确保充、放电电路按“充电”、“放电”、“维持”、“休止”程序反复工作,并在电极放电结束后,控制电极加压装置,使电极脱离部件表面和启动冷却装置工作,从而完成对部件加热部位的离散淬火。只需改变电极与部件的相对位置,即可完成部件所需界面的淬火。根据需要,只需改变程序控制电路相关元件参数,则可通过控制充电可控硅触发电路工作时间(即控制可控硅SCR1导通时间),达到充电电压自主设定。充、放电电路L1、L2的功能在于改善充、放电波形的前沿陡度,减小飞溅现象发生。
本处理装置在用作表面修补或合金化处理时,应根据需要安合理选择电极直径,即确保放电时电极与工件表面接触点通过的电流密度,使其所产生的温度足以使接触点的电极部分和工件部分熔化,两者熔融为一体,达到修补及合金化处理的目的。
本处理装置适用于各种金属部件,特别是钢或铸铁部件的表面处理。由于该处理装置体积小,从而为大型部件表面处理提供了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思乾;乔生儒;吕宝桐,未经杨思乾;乔生儒;吕宝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344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