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拉伸吹塑成型机的自动送料机构无效
申请号: | 99242275.2 | 申请日: | 1999-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386947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7-12 |
发明(设计)人: | 俞晟 | 申请(专利权)人: | 俞晟 |
主分类号: | B29C49/70 | 分类号: | B29C49/70 |
代理公司: | 浙江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向群 |
地址: | 31802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伸 塑成 自动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容器的加工设备,特别是涉及两步法生产塑料容器中拉伸吹塑成型机的送料机构。
以塑料(主要指聚酯)为原料,经注射、拉伸吹塑生产中空容器,如各种饮料瓶、化妆品瓶等,其加工设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自动成型机,该机在加工中从原料到成型产品在一台机上完成,如中国专利86104834.2,名称为“注射拉伸吹塑成型机”。此类设备的特点是生产效率高,操作人员少,产品质量能保证,但其缺点是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价格昂贵,对原料质量的要求苛刻,不利于在中、小企业中推广应用。另一类是两步法生产塑料容器的设备,即将注塑与拉吹分开,并在拉伸吹塑工序前需要预热器对管坯进行预热,如中国专利88221296.6,名称为“生产塑料容器的设备”。该类设备中的注塑机是通用机械,拉伸吹塑机比全自动设备简单,制造比较容易,并且注塑管坯与拉伸吹塑成型可分两地生产,灵活性大。但其缺点是操作人员多,工作效率低,特别是拉伸吹塑时,需要手工将加热后的管坯从预热器内拿到拉伸吹塑模具中,经拉吹成型后的产品又通过手工从模具中取出来,这不仅操作麻烦,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作不安全,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工伤事故。因此,已有拉伸吹塑机缺少一个自动送料出料的机械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两步法生产塑料容器中用于拉伸吹塑成型机,对工件(塑料管坯和成型容器)进行自动送入模具,而后又自动将成型产品退出模具,生产安全的一种机构。
本实用新型拉伸吹塑成型机自动送料机构的技术方案是:在拉伸吹塑成型机的机架上安装工作台,固定模板和活动模板,以及安装在活动模板中的模具,固定模板安有导柱,导柱穿过活动模板,其工作台的一侧安装固定支座,固定支座联接自动送料气缸,气缸中的活塞杆头部联接支承板,支承板上制有工件管托。
本实用新型的拉伸吹塑成型机的自动送料机构,在自动送料气缸的两侧安装两根导杆,导杆穿过固定支座中,并有两导杆连接板。导杆可随着活塞杆移动,对活塞杆起导向和加强作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装在拉伸吹塑成型机上的自动送料机构,其主要特征是在工作台上安装一只活塞缸,如气缸或油缸等,缸内活塞所相连的活塞杆带动支承板来回往复移动,将工件管坯送入模具中,又将成型后的产品从模具中推出,这样操作人员不需将手伸入模具中放置管坯或取出产品,工作安全,可完全消除该工段的工伤事故,并且减轻劳动强度。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送料机构安装在拉伸吹塑成型机中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送料机构是在两边模具的中间运行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送料机构俯视示意图。
下面结合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的说明。
1、拉吹气缸;2、机架;3、工作台;4、导杆;5、气缸;6、固定支座;7、7′、连接板;8、管坯;9、型腔;10、模具;11、活动模板;12、导柱;13、成型产品;14、14′、支承板;15、活塞杆;16、16′、固定模板;17、管托。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中空塑料容器的拉伸吹塑成型机的工作部件,相当于自动送料的机械手,主要由安装在工作台3一侧上的固定支座6,联接在固定支座6中的送料气缸5,气缸5中活塞带动的活塞杆15,联接在活塞杆15头部的支承板14,支承板14上的管托17所组成,为了加强活塞杆的导向和强度,在固定支座6中并位于气缸两侧安装导杆4,以及连接两导杆的连接板7、7′。具体工作过程是这样实现的,当固定模板16、16′中的活动模板11顺着导柱12向两边开模后,活塞杆15头部的支承板14将放置在管托17上的管坯8送入模具10的型腔9中,然后由合模机构将两模具合模,安装在机架2中的拉吹气缸1完成工件拉吹成型,工件成型后,模具10向两边打开,自动送料机构动作,由活塞杆15带动的支承板14将成型产品13推出模区,人手在模具外操作,十分安全。在具体产品中,模具、模板可安在下面,而拉吹气缸可安装上面,工件管坯顶部向下,工作性质不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俞晟,未经俞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422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