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田埋茬整地机无效
申请号: | 99243673.7 | 申请日: | 199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3888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7-26 |
发明(设计)人: | 孙星钊;宋建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星钊 |
主分类号: | A01B35/00 | 分类号: | A01B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200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田 整地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农业机械,特别是一种用于水稻栽插或抛秧之前稻田埋茬整地的作业机械,该机与牵引式拖拉机配套,带有传动系统、悬挂装置、埋茬起浆装置和档土平地装置,能一次完成深埋前茬秸杆、起浆和平地等多道工序作业。
为了改善我国耕地的土壤性能,实行“秸杆返田”是最佳方法,对于旱作物(如小麦、玉米种植)利用秸杆粉碎机加上少免耕播种或者铁茬播种,且秸杆返田已基本解决,现已大力推广,而对于种植水稻(且前茬为小麦或双季稻)进行秸杆直接返田,难度很大,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而目前国内各地实施的水稻田整地方法如下:1、实行收获低前茬,并将秸杆移出田间或放火烧光,使用连云港旋耕机集团、南昌旋耕机厂、太仓农机厂等厂家定型生产的1G或1GN型旋耕机耕地,凉晒数日,灌水浸泡,再用旋耕机搅拌2-3遍(有的地区将前茬和秸杆去掉后直接灌水,再使用旋耕机耙地数遍),最后利用平地机刮平起浆。2、对于大面积稻田,则利用由德州农机厂、徐州农机厂等厂家定型生产的犁铧进行耕翻,凉晒数日,灌水浸泡,用1G或1GN型旋耕机耕耙2-4遍,再用平地机刮平起浆。
上述方法不足之处:
1、方法(1)不能起到秸杆返田、改善土壤结构之作用,同时火烧秸杆既污染了环境、又使土壤表面磷化层遭破坏。2、由于旋耕机为S或T型弯刀,使用旋耕机在前茬田间作业时,将高秸杆或高茬钩到泥面,又使旋耕机刀滚缠草,对于钩出泥面浮草秸杆,还将使用人工捞出田间。3、加大了整地次数,降低了拖拉机功效,增加了作业成本。4、无法实施水田直接“秸杆返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与牵引式拖拉机配套,一次完成深埋高茬秸杆(埋入地表面5-15cm)、起浆和平地多道工序的水田埋茬整地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是:水田埋茬整地机包括传动系统、悬挂装置、埋茬起浆装置和档土平地装置。
所述的传动系统主要设有A变速箱、传动轴、B变速箱、左右主梁和侧板,拖拉机动力通过万向节传到A变速箱,经传动轴传给B变速箱,最终由B变速箱输出齿轮将动力传给埋茬起浆装置。
所述的悬挂装置主要设有悬挂臂、前后撑杆,悬挂臂通过数颗螺栓固定在左右主梁上,后撑杆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悬挂臂上,前撑杆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A变速箱上,前后撑杆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且由悬挂臂和前撑杆支点与牵引式拖拉机通过数颗销轴连接为三点悬挂方式。
所述的埋茬起浆装置主要设有数把圆弧齿、数块起浆板、数只缺口园盘和横轴,数只缺口园盘焊接在横轴上,横轴一端设有花键与B变速箱下端输出齿轮直接连接传递动力,另一端则通过轴承套环里的轴承相连接,轴承套环通过数颗螺栓固定在侧板上,再将数块起浆板焊接在缺口圆盘缺口处,形成多边形耙滚(耙滚直径为150-500cm),最后将数把圆弧齿按多头螺旋排列焊接在起浆板上,圆弧齿园弧曲率R等于圆弧齿长的1-1.3倍,其曲率中心。在缺口圆盘缺口外圆的切线上,园弧凹面为顺时针方向排列。
所述的档土平地装置设有机罩、后档土板、平地板、弹性压杆和刚性压杆,机罩两端由数颗螺栓固定在B变速箱和侧板上,后档土板通过数只铰链与机罩连接,平地板通过数只铰链与后档土板连接,后档土板上设有数根弹性撑杆,弹性撑杆一端与后档土板通过销轴连接,另一端设有数根弹簧通过转轴与左右主梁连接,平地板上设有数根刚性压杆,刚性压杆一端通过销轴与平地板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与左右主梁连接。
本实用新型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 水田埋茬整地机传动示意图
图2 水田埋茬整地机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 水田埋茬整地机埋茬起浆装置侧面剖示图
图4 水田埋茬整地机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 水田埋茬整地机档土平地装置后视图
图6 水田埋茬整地机埋茬起浆装置园弧齿多头螺旋排列图
本实用新型现结合附图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所示,传动系统包括A变速箱(8)、传动轴(4)、B变速箱(1)、左主梁(12)、右主梁(9)和侧板(10),左主梁(12)和右主梁(9)两端通过数颗螺栓(13)固定在A变速箱(8)上,左主梁(12)另一端通过数颗螺栓(15)固定在B变速箱(1)上,右主梁(9)另一端通过数颗螺栓(15)固定在侧板(10)上,其传动轴(4)设在左主梁(12)内,通过两端轴承(2)支撑,一端与A变速箱(8)的输出齿轮(5)连接,另一端与B变速箱(1)的输入齿轮(26)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星钊,未经孙星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436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