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枪膛内的击发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99243863.2 | 申请日: | 199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3901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8-02 |
发明(设计)人: | 梁友明;郑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友明;郑伟伟 |
主分类号: | F41A33/00 | 分类号: | F41A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枪膛 击发 传感器 | ||
1.一种枪膛内的击发传感器,由子弹形外壳(1)、底火传动帽(2)、电脉冲发生单元(4)、换能单元(6)组成,其特征在于电脉冲发生单元(4)、换能单元(6)装在子弹形外壳(1)内,底火传动帽(2)装在子弹形外壳(1)的底部并与电脉冲发生单元(4)之间为接触式或连接式结构,在子弹形外壳(1)与电脉冲发生单元(4)之间有绝缘层(5),在子弹形外壳(1)的底部有抓弹凸沿(3)和凸沿缺口(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枪膛内的击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电脉冲发生单元(4)包括微动开关(7)、支架(8)、电路板(13)、弹簧(9)、层叠电池(10)、前端板(11)、换能单元(4)包括发光二极管(D1)、透光孔(15),电路板(13)通过支架(8)固定在子弹形外壳(1)内的下部,微动开关(7)固定在电路板(13)上并与底火传动帽(2)接触,电路板(13)的另一端通过弹簧(5)与层叠电池(10)的负极连接,层叠电池(10)的正极顶在前端板(11)上,在前端板(11)上有穿导线的(12)孔,发光二极管(D1)固定在前端板(11)上并与层叠电池(10)的正、负极连接,子弹的前端填充固体材料(14)并留有一透光孔(15),在透光孔(15)的前端有透明防水栓封堵,绝缘层(5)将外壳与电池隔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枪膛内的击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电脉冲发生单元(3)包括压电陶瓷(16)、缓冲弹簧(18)、前端限位板(19),换能单元(4)包括气体放电室(20)、放电针(21),底火传动帽(2)固定在子弹形外壳(1)的底部,与压电陶瓷(16)的下电极面固定,压电陶瓷(16)的上电极面通过绝缘层(5)与缓冲弹簧(18)接触,缓冲弹簧(18)的上端为前端限位板(19),在气体放电室(20)内有两个对称摆放留有间隙的放电针(21),导线(17)将两个放电针分别与压电陶瓷(16)的两个电极面连接,绝缘层(5)在压电陶瓷(16)和子弹形外壳(1)之间,导线(17)敷设在绝缘层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枪膛内的击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电脉冲发生单元(3)包括压电陶瓷(16)、缓冲弹簧(24)、限位板(23)、电路板(27),换能单元(4)包括发光二极管(28),底火传动帽(2)固定在子弹形外壳(1)的底部,与压电陶瓷(16)的下电极面固定,压电陶瓷(16)的上电极面通过绝缘层(5)与缓冲弹簧(24)接触,缓冲弹簧的上端为前端限位板(23),导线通过前端限位板上的孔穿过与电路板(27)上的变压器(B)连接,电路板(27)通过支撑架(26)支承在前端限位板(23)上,发光二极管(28)固定在电路板(27)上,子弹的前端填充固体材料(29)并留有一透光孔(30),在透光孔(30)的前端有透明防水栓封堵,绝缘层(5)将外壳与电池隔离,导线(22)将压电陶瓷的两个电极面与电路板(23)上的变压器(B)连接,绝缘层(5)在压电陶瓷(16)和子弹形外壳(1)之间,导线(22)敷设在绝缘层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枪膛内的击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子弹外壳的底部有抓弹凸沿(3)和凹槽(32),并将抓弹凸沿(3)的两端平行去掉形成抓弹凸沿缺口(3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枪膛内的击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电路板(13)由电解电容C1、电阻(R1、R2、R3、R4)、三极管(T1)、储能电容(C2)、微动开关(7)组成,其中,微动开关(7)的一端经电阻(R1)一路与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另一路经电容(C2)、电阻(R2)与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电阻(R3)并联在电容(C2)的两端,电阻(R4)一端并联在电容(C2)与电阻(R2)之间,另一端并联在电源的负极,微动开关(7)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电解电容(C1)并联的电源的正负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枪膛内的击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压电陶瓷产生的电压信号通过高压线(22)传递到电路板(27)上的变压器(B),再由串联电容(C3)、并联二极管(D2)、串联二极管(D3)、并联电解电容(C4)、串联电阻(R5)、并联稳压二极管(D4)、串联电阻(R6)组成的T形电路转换后驱动发光二极管(2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友明;郑伟伟,未经梁友明;郑伟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4386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轮机、水泵转轮桨叶自动调节机构
- 下一篇:长寿安全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