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肋骨合拢器无效
申请号: | 99245047.0 | 申请日: | 1999-10-01 |
公开(公告)号: | CN23845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6-28 |
发明(设计)人: | 李遂莹;袁五营;梁庆正;王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遂莹;袁五营;梁庆正;王建伟 |
主分类号: | A61B17/03 | 分类号: | A61B17/03 |
代理公司: | 河南省专利代理中心 | 代理人: | 刘卫东 |
地址: | 45000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肋骨 合拢 |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用于开胸手术后的肋骨合拢的器械。
目前国内开胸手术一般采取两种术式:一种为经肋床法——切除一根肋骨经肋床进入胸腔。另一种为经肋间法——不切除肋骨或在肋骨角处剪断一根肋骨,经肋间隙进入胸腔。术毕都存在着合拢胸廓切口即关胸问题。第一种术式由于要切除一根肋骨,创伤较大,目前已较少应用。而广泛在临床应用的经肋间法,术毕关胸绝大多数医院都是在老式肋骨合拢器相对拉拢胸廓切口的前提下,用粗丝线间断贯穿切口上下两根肋骨,即经肋间绕过两根肋骨,用力拉拢后,打结关闭胸廓切口。此时两根肋骨紧紧并在一起。由于每一根肋骨的下缘肋沟内都沿肋骨方向走行有肋间动脉、肋间静脉和肋间神经,所以上述的关胸模式就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缝针三次穿过肋间时可能误伤肋间血管;张力极高的粗丝线可能在关胸后切割下位肋骨的肋间血管,造成胸腔内出血,往往需要二次进胸止血;更为严重的是,肋间神经受到高张力丝线的压榨和刺激,术后胸壁疼痛难忍,局部药物封闭、针灸、烤电、使用止痛药等都无明显的疗效,持续时间又长,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目前关胸模式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新的肋骨合拢器,一改传统的关胸模式,采用贯穿肋骨体中部拉拢打结关闭切口,不存在对下位肋骨肋沟内的肋间血管和神经的压榨及刺激,完全可以杜绝传统关胸模式出现的肋间血管损伤和肋间神经痛。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的:肋骨合拢器由直形钳片、曲形钳片、一端带销的钢片弹簧和传动柱组成;
在曲形钳片的一端设有钳嘴,在钳颈上开设有贯通上下的传动柱孔,两侧的穿线孔与传动柱孔垂直设置且为圆锥形,在钳柄上设置有一滑槽;
传动柱由带针孔的针头和柱体组成,柱体的一端与针头相连接,另一端设有开槽;
直形钳片与曲形钳片靠销轴连接,钢片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直形钳片的钳柄上,带销的一端插入曲形钳片钳柄上的滑槽中,传动柱带针头一端插入曲形钳片上的传动柱孔内,直形钳片的一端卡在传动柱的开槽内。
在直形钳片的钳柄上有一分叉。
本实用新型的优越之处在于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关胸术后舒适、自然,无痛苦。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柱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示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肋骨合拢器由直形钳片1、曲形钳片2、一端带销的钢片弹簧3和传动柱4组成;
在曲形钳片的一端开设钳嘴5,在钳颈6上开有贯通上下的传动柱7,两侧的穿线孔8与传动柱孔7垂直设置且为圆锥形,在钳柄15上设置有一滑槽13;
传动柱4由带针孔9的针头10和柱体11组成,柱体11的一端与针头相连接,另一端设有开槽12;
直形钳片1与曲形钳片2靠销轴14连接,钢片弹簧3的一端固定在直形钳片1的钳柄15上,带销的一端插入曲形钳片2的钳柄15上的滑槽12中,传动柱4带针头10的一端插入曲形钳片2上传动柱孔7内,直形钳片1的一端卡在传动柱4的开槽12内。
作关胸手术时,将钳嘴5咬合肋骨体,握紧钳柄15,传动柱4将直立的针头10送入贯穿肋骨体,同时将予置的粗丝线带出。重复上述动作,在切口上下位肋骨上咬合六次,分别从肋骨体中部带出三根粗丝线,然后拉拢打结,关闭胸廓切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遂莹;袁五营;梁庆正;王建伟,未经李遂莹;袁五营;梁庆正;王建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450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用电状况显示的电器转接器
- 下一篇:微型耳塞电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