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封式自动上水阀无效
申请号: | 99247002.1 | 申请日: | 1999-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4028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0-10-25 |
发明(设计)人: | 张秀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秀东 |
主分类号: | F16K1/00 | 分类号: | F16K1/00;F16K31/26 |
代理公司: | 东营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牛金臣 |
地址: | 257067 山东省东营***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封式 自动 水阀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上水阀门,特别是一种用于储水箱自动控制上水阀门。
现有的上水自动控制阀多采用杠杆原理,浮力通过杠杆作用在上水阀顶部的密封体上,密封体设在阀体的出水口上部,通过杠杆向下施加的压力挤压密封体,控制上水量。这种上水阀在封闭出水口上水时,始终需要克服阀体内水的压力极易出现泄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水阀存在的易泄漏水的问题,提供一种在阀体内部密封方式的内封式自动上水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内封式自动上水阀,由固定支撑架9、升降杆4、活动杠杆3和浮球1及阀体8、密封体6和上盖体5等组成。其特征是阀体8的空腔一侧设有“L”形导流管,导流管的下部与进水口相通,上部与阀体8的空腔相通,阀体8的空腔内装有可上、下自由移动的密封体6,密封体6与升降杆4固定连接,升降杆4的顶部与活动杠杆3的中部活动连接,活动杠杆3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支撑架9和浮球1重力球2连接,重力球2是上部开口的空心球,上盖体5中间设有圆孔14,套入升降杆4,与阀体8的外螺纹螺纹连接。
该技术方案进一步改进为:
1、上盖体5中间的圆孔下沿设有圆形凸台13,与密封体6挤压密封,其上沿设有扶正凸台12。
2、重力球2是一实体球,其重量是在浮球1没有水浮力的情况下,足以抵消阀体8内水的压力。
3、密封体6的上表面覆盖弹性密封胶体1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的内封式自动上水阀在密封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水的压力,彻底克服现有上水阀易泄漏水的技术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祥述。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截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内封式自动上水阀的阀体8下部设有螺纹与上水管螺纹连接。阀体8的空腔一侧设有“L”形导流管,导流管的下部与进水口相通,上部与阀体8的空腔相通,阀体8的空腔内装有可上、下自由移动的密封体6。密封体6与升降杆4通过螺帽7固定连接,升降杆4的顶部与活动杠杆3的中部活动连接。活动杠杆3的一端与固定支撑架9连接组成固定支点,固定支撑架9由固定在阀体8上的座体11固定;另一端和浮球1、重力球2连接。重力球2是上部开口的空心球,在初次上水过程中,水会从其开口处自动注入,使重力球具备重力作用。重力球也可直接使用一个实体球。在上水过程中,水的浮力作用在浮球1上,推动活动杠杆3,并由杠杆3牵动升降杆4和密封体6上移,当密封体6与上盖体5中间的圆孔14接触后,此时水的压力直接作用在密封体6上,实现上水密封。当水位下降后,浮球1失去浮力作用,重力球2靠其重力通过杠杆1和升降杆4向下推动密封体6,使上盖体5与密封体6脱离,水从“L”形导流管进入阀体,通过上盖体5的中心圆孔14流出。
如果在上盖体5中间的圆孔下沿设有圆形凸台13,密封体6的上表面覆盖弹性密封胶体10,与密封体6上面的弹性密封胶体10挤压密封,可增加密封效果;其上沿设有扶正凸台12,可保证升降杆4沿轴线上下移动。
重力球2在注满水后,或者是一个实体球,其重量是在浮球1没有水浮力的情况下,足以抵消阀体8内水的压力。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水压情况,调整浮球1和重力球2的体积和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秀东,未经张秀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470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