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弹性组合式节能旋流干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9248613.0 | 申请日: | 199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3893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7-26 |
发明(设计)人: | 汪展文;汪智国;魏飞;王金福;金涌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26B3/12 | 分类号: | F26B3/12 |
代理公司: | 清华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罗文群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性 组合式 节能 干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弹性组合式节能旋流干燥装置。
常用的含湿物料干燥方式与设备有多种形式,最简单的是箱式干燥器,干燥用空气或特定气体仅在托盘内的湿物料表面掠过,传质、传热速率低,所需干燥时间长,且只能进行间歇操作,在物料装卸及开停车过程中能量消耗大。
若使含湿物料在悬浮状态下与干燥介质接触,进行传热、传质操作,不仅可在连续或半连续状态下进行操作,可获得含湿量稳定的产品,而且将大大提高传热、传质效率,大幅度降低能耗。
含湿物料悬浮干燥方法有稀相气流干燥,浓相流化床干燥,高含湿量的浆状物料则采用喷雾干燥,此外,为弥补待干燥物料停留时间过短的缺陷,一般也将几台设备组合起来使用,以满足对成品物料含湿量的要求。如卧式多室流化床干燥器,或将稀相气流干燥与浓相流化床干燥联合使用,另外,近年来还出现了另一类组合式干燥装置,即气流干燥与旋风干燥或旋流干燥的联合干燥装置,如德国赫司特公司开发成功的MST旋风干燥装置及本申请人申请的专利(专利号:93219974.7)组合式高效节能旋流干燥器。
MST旋风干燥装置如图1所示,其特点在于:气流干燥器(4)及旋风干燥器(6)为串联连接,干燥介质及物料始终保持并流接触,干燥介质及待干燥湿物料均由气流干燥器(4)底部送入,从气流干燥器顶部出来后再沿旋风干燥器(6)切向并流进入旋风干燥器(6)底部,之后由旋风干燥器(6)顶部引出,经气固分离后气体放空,产品(9)进行筛分包装。旋转气流的作用不但增加了固体物料停留时间,而且增强了气固两相接触强度,传热、传质速率因而得以提高,但由于采用一股气流,也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①由于气流全部经过旋风干燥器(6),因此,降速段传热、传质推动力不高,势必需要较长的干燥时间和较大的干燥器直径,所需设备体积大:
②由于产品(9)和放空乏气一同在流程末端分离,为了保证树脂产品不吸潮,放空气体必须要有较低的湿度和较高的温度,因此不利于节能降耗;
③恒速段和降速段串联后,干燥流程较长,使风机的动力消耗相对加大。
组合式高效节能旋流干燥器如图2所示,是对MST旋风干燥装置的改进和完善,其特点在于:气流干燥器(4)与旋流干燥器(10)不是简单的串联或并联,而是一种有机结合,干燥介质及物料在气流干燥器(4)内为并流接触,在旋流干燥器(10)内为逆流接触,离开风机(1)的干燥介质分为两股,经气体加热器(2)的一股在气体加热器(2)后再分为两股,一股送入气流干燥器(4)底部,另一股则与离开风机(1)的那股冷气流混合,然后沿旋流干燥器(10)切线方向送入干燥器底部。待干燥湿物料由气流干燥器(4)底部送入,从气流干燥器(4)顶部出来后沿旋流干燥器(10)切向并流进入旋流干燥器(10)顶部,之后气固分离,气体向上经旋风分离器(7)(8)后放空,物料沿螺旋线向下运动并与自下而上沿螺旋线运动的气流逆流接触,产品(9)从旋流干燥器(10)底部放出。组合式高效节能旋流干燥器,不仅具有旋风干燥的性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MST旋风干燥装置所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旋流干燥器内为气固逆流接触,因此操作气速及物料粒径分布均受到了较大限制,操作气速太高,小粒径物料将会从旋流干燥器(10)顶部被直接带出;操作气速太低,物料的停留时间就太短,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大直径颗粒停留时间较短,有可能干燥不充分;小直径颗粒停留时间较长,有可能干燥过度,因此操作弹性相对较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高弹性组合式节能旋流干燥装置,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通过改变气固接触方式,增大设备操作弹性,通过改进旋流板结构,进一步强化气固间传质,因此,是对现有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高弹性组合式节能旋流干燥装置,包括风机,气体加热器,气流干燥器,旋流干燥器,一级、二级旋风分离器以及星形加热器。风机有两台,一台为气流干燥器用风机,该风机与气体加热器相联,一台为旋流干燥器用风机,该风机与气体加热器相联。气流干燥器和旋流干燥器之间设有旋风分离器。星形加料器设于一级旋风分离器与旋流分离器之间。
本实用新型中所用的气流干燥器的高度与直径之比为15~30。所用的旋流干燥器的高度与直径比为5~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486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