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后轮转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9251940.3 | 申请日: | 199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4180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07 |
发明(设计)人: | 邬林楚 | 申请(专利权)人: | 邬林楚 |
主分类号: | B60R21/05 | 分类号: | B60R21/0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晓萍 |
地址: | 20008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后轮 转向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后轮转向装置,具体地,涉及对现有汽车后轮转向装置的改进。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为保证汽车行驶方向和稳定性,普通汽车的后轮都是不能转向的。随着技术发展,在一些汽车上设置了后轮转向器,但其发明目的都是为了提高高速行车时目的路线的跟踪性、行车稳定性以及低速小转弯的灵活性,其后轮最大转向角约为1.5°至-5°,并且前轮的转向角总是大于后轮,而且后轮的转向动作总是滞后于前轮,所以它在移线行车时,车身纵向中心线总是与公路中心线相交成一斜角,其移线方向与前进方向不垂直,移线方向总在不断改变。故在高速行车时,当发现前方车辆发生故障时,总是不能及时避让,而发生撞车事故,如图1(a)。
由于现有技术的车辆本身行驶安全性能都存在缺陷,为此人们不得已在车辆的方向盘部位上设置了安全气囊(SRS),但气囊是在汽车相撞时起被动保护作用的。故现有技术中车辆安全气囊系统在撞车时只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弱撞车所带来的伤害,而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撞车。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后轮转向装置,通过该后轮转向装置,可使汽车前、后轮在紧急情况下实现同相位、同角度的转向,而使汽车平行地移出行驶路线,以避开前方发生故障的车辆,当紧急情况过后又能自动解除移线功能而正常行车,以避让旁侧车辆。本实用新型的避撞功能是主动性的安全保护措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后轮转向装置,可保持车辆现有的后轮一般相位转向功能,以提高其目的跟踪性、行车稳定性以及低速小转弯的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后轮转向装置,该装置具有一双方向盘操纵的四轮转向功能,以方便操纵平移转向及清楚地反映后轮的转向动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轮转向装置,特点在于,具有一后轮同相位、同角度转向机构,所述机构包括在安装于前轮转向器上的齿条、齿轮扭矩输出传动轴上的齿轮,所述齿轮通过一转轴一端上的齿轮啮合,所述转轴另一端固定有一齿轮,所述齿轮与一固定于一横杆上的齿条啮合;一离合器,具有一离合器体,所述横杆可相对滑动地套装于一离合器体内,一连接汽车后轮转向节臂的横拉杆固定于所述离合器体上,一横杆也可相对滑动地套装于所述离合器体中;所述离合器还具有一联合销,一推力弹簧和复位弹簧连接于所述联合销上,联合销还位于所述离合器体上的一个槽中;其中,所述横杆和另一横杆上分别具有可与联合销配合的一缺口和另一缺口;所述离合器由一电磁开关控制;所述横杆与一后轮一般相位转向机构连接;所述横拉杆还与一后轮相位反映装置连接。
图1是现有技术中汽车前、后轮不能同相位、同角度转向所形成的行车轨迹和撞车示意图;
图1(a)是现有技术一般同相位、不同转向角的汽车行车轨迹;
图1(b)是现有技术一般同相位、不同转向角的汽车撞车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后轮转向装置的部分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置中双方向盘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采用本实用新型后轮转向装置的车辆避撞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装置中双方向盘机构的软轴减速部分示意图;
图6示出了在一般相位转向状态下的双方向盘状态;
图7示出了在同相位、同角度转向状态下的双方向盘状态;以及
图8示出了采用本实用新型后轮转向装置的车辆在狭小范围内泊车的情况。
请参见图2,该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后轮转向装置的局部立体图。该后轮转向装置具有一后轮同相位、同角度转向机构,该机构包括在安装于前轮转向器齿条、齿轮啮合扭矩输出传动轴1上的齿轮2,该齿轮2与一齿轮3啮合,齿轮3安装于一转轴4一端上,该转轴4另一端固定有一圆柱齿轮5,该圆柱齿轮5与一齿条6啮合,将转动转换为直线平动。与前轮转向器一样,圆柱齿轮5与齿条6同在壳体D内,其中齿条6与一横杆7形成一体,该横杆7通过一离合器8而可与一横拉杆9实现连接,以使横拉杆9随其一起运动,该横拉杆9与后轮转向节臂(图中未示)连接而驱动后轮与前轮实现同相位、同角度的转向,其具体操作情况将在下文中描述。后轮转向执行机构与前轮转向执行机构一样,并属于现有技术内容,故在此亦不详述。该横拉杆9的一部分为制造成齿条9a,该齿条9a与一齿轮10啮合,该齿轮10固定于一软轴11上。该软轴11可将后轮转向状态传递到双方向盘机构上(该双方向盘的具体结构将在下文中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邬林楚,未经邬林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519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