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热锅炉无效
申请号: | 99252780.5 | 申请日: | 1999-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3996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0-10-04 |
发明(设计)人: | 郭永葆;郭跃;程学礼;陈和平;王金斗;姜丽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绝缘材料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1/20 | 分类号: | F24H1/20 |
代理公司: | 太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乾正 |
地址: | 030012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热 锅炉 | ||
本实用新型属电热锅炉。
现有的电热锅炉根据所用的电加热元件大致分三类。一类的电加热元件是电阻棒,它是将电阻丝插入锅炉的火管中直接加热,电阻丝易氧化烧损;另一类电加热元件是电热管,它是将电阻丝穿入金属管,金属管与电阻丝之间由氧化镁绝缘,散热面积较小;第三类的电加热元件是电磁感应加热器,用高频电流加热。前两类均为、铬、钼金属材料的电加热元件,工作中长时间处于高温氧化中,电阻丝有不同程度的氧化损耗、损坏、熔断等现象,影响发热取暖。第三类用高频电磁感应加热器的电加热锅炉,须配置大功率高频供能发生器,电热转换率不高,浪费较大,并在加热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较大的磁泄漏污染,给附近的人员造成人体生理上的伤害,当前难以克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电热锅炉的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电加热元件不易烧坏、电热效率高的电热锅炉。
本电热锅炉的技术关键是采用厚度很薄的电加热板,电加热板双面双向散热散良好,启动速度快,不易烧坏,电加热元件热能消耗小,本实用新型热效率高。
本电热锅炉包括锅筒、电加热元件,锅筒的顶部有通气孔,锅筒的中部有出水口,锅筒的下部设置着进水口,电加热元件安装在锅筒内,其特征是:所说的电加元件是电加热板,若干电加热板组装在一起安装在锅筒内,电加热板的电极与安装在锅筒的接线柱连接。通常电加热板竖直或水平安装,电加热板的厚度为0.4-2.5mm。
上述的电热锅炉,其特征是:所说电加热板的厚度为0.8-1.1mm,强度适宜,加热效果也好。
上述的电热锅炉,其特征是:所说电加热板是层状结构,中层为导电膜,两侧的绝缘层将导电膜密封并与导电膜固结为一体,导电膜与电加热板的电极连接。
上述的电热锅炉,其特征是:所说的电加热板是远红外电加热板。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取上述结构,采用板状电加热元件,具有双面双向散热功能,电加热板发热面积大散热良好,启动速度快,电加热板的热量均匀不集中,因电加热板的板面为非金属材料无极性长期不易结垢,不容易烧坏,电加热板热能消耗小,热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结构由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与图1相对应的左视图,图中锅壳局部剖开。
图3是与图1相对应的俯视图,图中左半部沿图1中A—A线剖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板状电加热元件的主视图,相对图1放大。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板状电加热元件的结构图,相对图1放大。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轴向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主视图。
图8是沿图7中B-B线的剖视图,相对图7放大。上述图中:1、垫板 2、螺钉 3、电加热板4、水 5、进水口 6、排污口7、锅筒 8、卡槽 9、安装支板10、支座 11、水位计 12、电极13、绝缘法兰 14、接线柱 15、锅筒顶16、通气孔 17、手孔 18、出水口19、铆钉 20、铜片 21、电加热板主体22、绝缘层 23、导电膜 24、铜丝网25、绝缘层 26、玻璃钢浇铸体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见图1、图2、图3,它包括锅筒7、电加热元件,锅筒7的顶部有通气孔16,锅筒7的中部有出水口18,锅筒7的下部设置着进水口5,电加热元件安装在锅筒7内,其特征是:所说的电加元件是电加热板3,本实施例有16块电加热板3,每8块为一组从上部用螺钉2紧固在一起,电加热板之间用垫板1隔开,电加热板的下部插在安装支板9的卡槽8内,16块电加热板竖直安装在锅筒7内。每块电加热板有两个电极12,电极12的上端按组联接,用连接导线与接线柱14联接在一起,接线柱14经绝缘法兰13安装在锅筒顶15并从锅筒顶15伸出。
本实施例的电加热板的外形见图4,本实施例的电加热板的厚度范围为0.8-1.1mm,本实施例的电加热板的厚度为1mm,电极12用铆钉19紧固在电加热板主体21,电极12与电加热板主体21之间垫着铜片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绝缘材料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太原绝缘材料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527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