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人体体腔积液抽吸器无效
申请号: | 99253226.4 | 申请日: | 199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3925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8-23 |
发明(设计)人: | 卢多哲;段东杰;常永超;阎国钦;王建军;李小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多哲;段东杰;常永超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8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体 体腔 积液 抽吸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系统临床治疗用器具,主要是提供一种人体体腔积液的抽吸器。
病人由于炎症,肿瘤等引起腹腔、胸腔、关节腔等部位的大量积液,长时间积聚在体内的液体,容易滋长细菌,造成感染,积液内的物质分解的产物也会产生毒素加重病情。病人来医院治疗时,一般的治疗原则是首先要把过多的积液抽出,以往的抽出办法是用医用注射器穿刺积液部位,抽出一管后,取下注射器,把积液排出,再安上注射器抽吸,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抽完液体。若需留取检验样品,需要重新准备一样品瓶,从某一注射器管中留取样品,难以取到积液中有多量有形成分的样品。在整个过程中需多次取下、安上注射器管,不可避免地造成积液的外漏,污染环境、病人和医务操作人员。因此传统的方法存在着操作麻烦,费时费力,技术不易掌握的缺陷,且容易造成环境和人员的污染,引起交叉感染。
本实用新型提出人体体腔积液抽吸器的目的即是保证医务人员顺利抽出人体内各部位的积液,又能收集到较高检出阳性率的检验样品,同时使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无污染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完成其发明任务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其包括穿刺针,样品收集瓶,集液瓶和用以形成负压的橡皮气囊;下端位于集液瓶内的长导管上端连通样品收集瓶,下端位于集液瓶内的短导管上端与橡皮气囊连通;连接样品收集瓶和穿刺针管的软管上设置有控制阀,橡皮气囊的出口处设置有单向阀,单向阀侧面设置有排气口,使气囊按压排出的气体由单向阀侧口排出。穿刺针管、样品收集瓶、集液瓶和橡皮气囊通过软管构成一个封闭的整体。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当准备对体腔积液的病人进行抽液治疗时,首先检查管路的气密性,然后,按无菌操作要求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对胸腔穿刺的病人因胸腔内本身有负压,为防止管路中的气体进入胸腔,应先关闭样品收集瓶与穿刺针管之间的控制阀。手拿穿刺针管准确进针,进针后按压橡皮气囊,气体通过单向阀的侧口排出外界,松开橡皮气囊通过弹性回缩吸入集液瓶中的气体,当瓶中的负压达到一定时,打开样品瓶和穿刺针管之间的控制阀,并调节流量,积液从针头流出,顺管路进入集液瓶。反复按压橡皮气囊,积液就会不断地流入集液瓶,直至达到抽吸量。抽吸完毕后,拔出穿刺针,取下样品收集瓶送检化验,因全部液体都从样品收集瓶通过,积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肿瘤细胞等会较多地沉积于瓶底,提高了检验的阳性检出率,对污染的管路部分进行无公害处理,一次性使用。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大的集液瓶可容纳多量的液体,气囊连接的单向阀能使气体定向流动,通过按压气囊可造成连续不断的抽出集液瓶中的气体,集液瓶负压不断,从而使积液连续不断地流出,使用相当方便。整个管路密闭,无液体外漏现象,杜绝了对环境和工作人员的污染现象,减少了病人的感染机会。设计的样品收集瓶能够更多地收集到积液中的有形成分,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诊疗病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实施例: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其结构加以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所示:积液抽吸器包括有穿刺针1,穿刺针管2,样品收集瓶5,集液瓶10和用以形成负压的橡皮气囊14,集液瓶瓶盖上插有两根与瓶盖密封结合的长短两根导管8、9,长导管9插入集液瓶并接近底部,上端通过软管6连通样品收集瓶5,短导管8一端伸入集液瓶少许,不能与集液瓶内的积液接触,上端用软管11与橡皮气囊14连通。样品收集瓶5盖子上插入两根与瓶盖密封结合的同样长度的导管,进入瓶内少许,一根导管上端通过软管6与集液瓶10相连,另一根导管通过软管3与穿刺针管2后端相连,在软管3上设置有控制阀4,橡皮气囊14的出口处设置有单向阀12,单向阀12的侧面设置排气口13,使按压橡皮气囊排出的气体由单向阀侧口13排出,而不进入集液瓶10内,而橡皮气囊14回弹时则抽吸集液瓶及整个封闭管路内的气体,从而形成负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多哲;段东杰;常永超,未经卢多哲;段东杰;常永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532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