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气浮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9253940.4 | 申请日: | 1999-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4012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0-10-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昌;张建锋;袁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D1/00 | 分类号: | B03D1/00;B01D43/00 |
代理公司: | 陕西省高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秋梅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高效气浮装置。
在水处理领域,气浮技术主要用于水中轻质悬浮物的固液分离。气浮广泛用于造纸废水、含油废水等多种废水的处理。经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国内使用的气浮装置包括溶气、气浮和撇渣设备等,结构复杂,设备庞大,操作不便且效率较低。另外,由于浮渣质轻、量大,撇渣过程中受大气风力影响,极易造成泡沫飞扬,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到目前为止,申请人尚未发现实用性良好的气浮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用性能良好、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各种轻质悬浮物固液分离,能自动排渣的全密闭式高效气浮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它主要包括气浮罐、高效溶气加压泵(5)、混合区、清水区、集渣区。气浮罐由外筒(14)和内筒(15)组成,内筒(15)与外筒(14)之间通过支撑(16)保持相对位置固定。外筒(14)和内筒(15)之间下端安装有圆环形筒底(13)。外筒(14)和内筒(15)之间为清水区,外筒(14)筒壁下部设有清水出口(25),该出水口(25)通过三通(26)、清水管(23)、阀门(24)与出水堰(22)相连,该出水口(25)还通过三通(26)与放空管(27)、放空阀门(28)相连。混合区设在内筒(15)的下端,混合区主要由锥筒(11)、锥帽(9)及原水进水管(1)、溶气水管(3)组成,该锥筒(11)的底边与内筒(15)筒底相连,在锥筒(11)内顶部设有锥帽(9),该锥帽(9)由支架(10)支撑在锥筒(11)内壁面上,原水进水管(1)和溶气水管(3)同轴反向低于锥帽(9)安装在锥筒(11)的筒壁上,溶气水管(3)通过阀门(4)连接于高效溶气泵(5)上,锥筒(11)的顶部连接放空管(7)和放空阀门(6)。集渣区设在气浮罐外筒(14)的上端,集渣区主要由顶端开口的锥体(18)和集渣箱(21)组成,该锥体(18)通过法兰盘(17)与外筒(14)上端筒壁相连,集渣箱(21)通过管道(20)与锥体顶端排渣孔(19)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可以这样实现:混合区的锥筒(11)其顶部可为平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可以这样实现:气浮罐的外筒(14)的筒壁高于内筒(15)的筒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可以这样实现:集渣箱(21)采用带盖的密封箱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可以这样实现:清水管(23)采用可伸缩的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可以这样实现:气浮罐的内筒(15)和外筒(14)是同心圆筒体。
本实用实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气浮区与清水区通过内筒筒壁隔开,可节省空间,同时在气浮区和清水区下部均设有放空排泥管,便于设备清洗和操作。
2.集渣采用密闭锥体,避免了使用结构复杂的撇渣设备。排渣依靠筒内水的压力和浮渣的浮力自动进行,无须其他动力,节省了设备,降低了能耗,简化了工艺流程。另外,由于浮渣处于密闭状态,可完全避免浮渣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3.用高效溶气泵代替溶气罐和水射器,从而使整个工艺流程简化,节约设备投资,便于运作操作,并可实现操作自动化。另外,高压溶气泵的溶气效率远大于高压容器罐,因此可以节约运转费用,提高处理效率。
4.出水堰通过伸缩管连接于设备主体,可根据不同的水质和生产要求调节设备内部的水位,顺利排渣。因此设备对不同的水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型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1、高效溶气加压泵位于处理的最前端,高效溶气加压泵5在对原水加压的同时,通过泵体结构和高速旋转的叶轮,把空气溶于水中,形成富含微气泡的气水混合物进入气浮罐。
2、气浮罐由内外两个同心圆筒体构成,内筒15作为气浮区,水中轻质悬浮物附着在微气泡上,在浮力作用下向上移动,到达水面后,在水面上形成泡沫状浮查。
3、混合区 在内筒15下端所连接的平顶锥筒11内,有一个锥帽9,其作用在于均匀布水。低于锥帽位置,同轴反向设原水进水管1及溶气水管3,在压力流速下,两股反向水流充分混合后,上升至锥帽顶后翻转沿锥帽底边进入气浮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539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