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普通电池快速充电器无效
申请号: | 99255368.7 | 申请日: | 1999-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3976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9-20 |
发明(设计)人: | 丁建民;王志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建民;王志英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河北省科贸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玉祥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普通 电池 快速 充电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电池充电装置。
CN98203119号专利是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一种多用充电器,其结构包括有变压器和整流器,整流器输出端的一路经电阻接三极管的集电极,在该电阻的两端并接有由发光管和电阻串接组成的充电指示电路,整流器输出端的另一路经三极管的基极电阻接稳压管,两充电极接于三极管的发射极和地线之间。本充电器通过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器作用对电池进行低电压、大电流充电。在这种充电状态下,电池发热小,对内部结构破坏较小,所以既可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还可对普通电池进行充电。但是由于该充电器的充电电流基本是直流特性,在对普通电池进行充电时,仍会造成部分介质分子的电离,形成自由电子,参与导电而导致分子结构的改变。由此既造成充电时间的延长,而且数次充电后还会有电池内部结构的部分破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符合充电电流脉动特性的普通电池快速充电器,以克服现有充电器的不足,进一步保护电池结构,缩短充时间,提高电池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快速充电器仍是在原有多用充电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其结构包括有变压器M和整流器D1、D2,整流器输出端A经电阻R7接三极管BG的集电极,电阻R7的两端并接有由发光管LED和电阻R8串接组成的充电指示电路,三极管BG的基极分接电阻R5和稳压管DW2,充电电极X1、X2接于三极管BG的发射极和地线之间,在充电器输端A和三极管基极电阻R5之间接发有双频脉冲发生器电路,脉冲发生器的一路输出接陶瓷换能器TC,陶瓷换能器TC与充电电极X1相接。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要点在于,一是在三极管的基极施加脉冲控制,利用可调脉冲控制三极管的通断,使充电电流产生脉动特性,使之符合充电特性曲线,将充电电流对电池内部结构的破坏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利于电池寿命的延长。二是在充电电极的正极端X1上设置陶瓷换能器TC,其作用是将脉冲发生器产生的声频脉冲转换为机械振动,使充电电池随之振动,电池内部的介质分子活跃起来,加速充电还原反应的速度,由此实现快速充电。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如图所示,本快速充电器的变压器M原方通过插头接220伏交流电,变压器付方接全波整流器D1、D2。整流器输出端A点一路经电阻R7接三极管BG的集电极,电阻R7的两端并接有由发光管LED和电阻R8串接组成的充电指示电路。当三极管导通充电时,发光管即行点亮;充电结束,三极管关断后,发光管同时熄灭。整流器输出端A点的另一路接双频脉冲发生器电路,该双频冲发生器电路是以双时基电路IC(J556)为核心元件,其第4、10、14脚共接节点B,整流器输出端A经限流电阻R1接B点。在B点和地线之间还接有由电容C2和稳压管DW1并接成的稳压滤波电路,以为双频脉冲发生器电路提供稳定的直流电源。双时基电路IC的1脚为第一时基电路的放电端,接由电阻R3、R4和电容C4串接组成的第一时基电路脉宽调整电路。IC的2、6脚为阀值端和触发端,并接于脉宽调整电路中R4和C4中间的节点C。IC的3脚控制端经电容C5接地。IC的第一时基电路的5脚输出端与节点B之间接有陶瓷换能器TC。该陶瓷换能器可设置于充电器的充电电极中的正极X1与充电器内壁之间。当电路接通后,第一时基电路起振,该声频振动通过IC的5脚输出给陶瓷换能器TC,并通过TC转换成机械振动能量,使充电电池的内部分子结构受激活跃。双时基电路IC的13脚为第二时基电路的放电端,接由电阻R2、二极管D3、D4、电位器W1及电容C3连接成的第二时基电路脉宽调整电路。IC的8、12脚为阀值端和触发端,并接于脉宽调整电路中电位器W1滑动端与电容C4之间的节点D。IC的11脚控制端经电容C6接地。IC的第二时基电路的9肢输出端接三极管BG的基极电阻R5。三极管BG的基极分接电阻R5和稳压管DW2。充电电极X1、X2接于三极管BG的发射极和地线之间。调整W1可改变第二时基电路输出脉冲的占空比。利用该可调脉冲,即可控制三极管BG的通断,使充电电流产生脉动特性,以利电池寿命的延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建民;王志英,未经丁建民;王志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553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强度耐磨聚氨脂尼龙复合衬板
- 下一篇:布帛染色用微波固色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