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心丝型膜组件无效
申请号: | 99800749.8 | 申请日: | 1999-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272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0-11-01 |
发明(设计)人: | 长谷川崇吉;松本吉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先膜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D63/02 | 分类号: | B01D6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中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心 丝型膜 组件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心丝型膜组件,其中一种空心丝型膜元件可更换地容纳在外壳内,该空心丝型膜组件不仅主要用于生产过程,诸如药品、酶、发酵产品、各种食品及类似产品的分离、浓缩、精炼及类似的过程,也适用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工业应用及类似应用中的水处理,例如净化、提纯、灭菌及类似的处理,以及涉及各种类型污水的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空心丝型膜组件可在极广泛的领域应用,例如水处理、气体分离、浸透气化分离及类似的应用领域,以及药品和食品工业的生产过程,因为与平板式、螺旋式和管式型膜组件比较,空心丝型膜组件单位体积具有更大的有效型膜面积。致于空心丝型膜组件的结构,通常应用的是这样的组件,其中,若干空心丝组成的束容纳在圆筒形塑料外壳中以支承空心丝束,束的两端,用树脂例如环氧树脂、聚氨脂或类似树脂粘接,使其与外壳密封在一起,然后,将两端树脂粘接部部分切割以形成空心丝的开口部。
然而,空心丝和外壳粘接一体的组件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空心丝堵塞或损坏,包括空心丝和外壳两者的整个组件必须除去而更换新组件,即使外壳处于仍可充分使用的状态。反之,如果外壳因破损或类似原因不能使用,而空心丝仍处于可用状态,存在同样的问题。
基于这一理由,推荐一种空心丝型膜组件,其中空心丝式元件(滤芯)可更换地容纳在外壳内。在此系统中,空心丝型膜组件容易与外壳分离。因此,如果空心丝式薄膜元件和外壳之其中任一发生问题,可以通过只更换其中一个有问题者,继续使用组件。
作为这种膜芯容纳在可拆卸的外壳中的分离膜组件,已推荐了各种形式的组件并已经在使用中。然而,不常使用的是具有分离功能的空心丝式组件,该组件在亚微细粒或更小的诸如精密过滤和超精过滤中,具有高度增强的分离功能,并在单位体积具有大的有效膜面积。
迄今为止,在空心丝型膜组件中,其中一束端部用树脂密封的空心丝型膜容纳在一外壳中,该外壳的侧壁上具有供流体的进口/出口,外壳圆周面上的进口/出口,在内压模式的组件中通常用于从外壳导出滤液。但是,有时为清洗薄膜上的污物,引入一种所谓反向流清洗。在反向流清洗中,流体,例如滤液,在由进口/出口而来的向后压力作用下流入,从而,一种与通常方向相反方向上的过滤通过空心丝型膜进行。在这种向后的流体流中,流体流的力作用在空心丝型膜束上,使其弯曲或使空心丝型膜移动。因此,空心丝元件从空心丝元件束和树脂密封部的边缘处破裂。在发生空心丝型膜破裂处,处理后的流体泄漏至滤液侧,这造成不良后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专利公报特开昭63-158103和特开昭62-144709提出一种环形元件以保护空心丝型膜。然而,由于环形元件/凸起包围空心丝型膜束,在这种情况下存在更多空穴,这种空穴损坏空心丝型膜组件的致密性。再者,由于突出部直接接触空心丝,空心丝型膜可能损坏。此外,日本专利特开平08-206468提出一种空心丝型膜保护板以保护空心丝型膜,这与上述两公开号相比较。其致密性肯定优越。但是,包括前面提及的两个专利在内的这些建议,均用所建议的元件作为保护元件,元件的数量增加,组件的结构和制造复杂,这是组件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例如,日本专利特公昭3-54405公开了一种特殊的芯式空心丝型膜组件。在此公开文献中,所说明的是一束空心丝的密封,容纳空心丝束的盒(外壳)可以避免泄漏或流体混合,这是芯式空心丝型膜组件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为此目的,作为现有技术也予以说明。
(1)一种方法,该方法在空心丝的中心设置一实心杆,并从实心杆向密封部施加必要的力,
(2)一种方法,该方法将一束空心丝装入一坚固套(一种为芯元件用的圆筒形盒)中,并从盒对密封部施加必要的力,
以及提示,作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3)一种方法,该方法用紧固元件将芯元件两端粘接部(树脂)紧固。
然而,在所有这些现有技术中,用于容纳空心丝束的芯元件的圆筒形盒(容器)是插入一外壳,外壳和芯元件被粘接部在两端密封。因此,在两端粘接部要求高的尺寸精度和光洁度以保证密封特性,此外,需要实现此的生产装置和工作。特别是,由于外壳和容纳在外壳内的芯元件均分别制成本质上沿纵向对称,存在着芯元件可从外壳的任一端插入的自由度,但正由于这一优点使得难于保证密封性能。更具体说,由于密封元件是制成居中插入式,并不是设置在端盖部与芯元件的外圆周面之间,而在端盖部与芯元件的端面之间,难于使密封元件保持在预定位置,良好的密封特性可能难于保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先膜系统株式会社,未经莱先膜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8007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