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璃面板有效
申请号: | 99800779.X | 申请日: | 1999-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272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0-11-01 |
发明(设计)人: | 皆合哲男;加藤道广;菊田雅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3C27/06 | 分类号: | C03C27/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天安,杨松龄 |
地址: | 日本大***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一对玻璃板之间设有间隔保持部件并围绕两块玻璃板的整个外周设有热熔型外周密封部、将上述两块玻璃板之间的空隙部呈减压状态密封的玻璃面板。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一对玻璃板之间夹有作为隔热层的空气层而成为一体的多层玻璃比一块玻璃板有更好的隔热性能,但这种多层玻璃本身的厚度较厚,再加上窗框,使美观性受到影响。为此,人们考虑这样一种厚度薄而隔热性高的玻璃面板,即在一对玻璃板之间设置多个间隔保持部件,在两块玻璃板各外缘部之间围绕整个外缘部设置热熔型外周密封部(例如低熔点玻璃),并使上述空隙部处于减压状态,从而制成更薄且热穿流率小的玻璃面板。
上述外周密封部这样形成,在两块玻璃板外周缘部涂有低熔点玻璃软膏的状态下,升温至上述低熔点玻璃的熔点以上,在熔化了的上述低熔点玻璃遍布上述两块玻璃板外周缘部之间后降至常温,从而以固化了的低熔点玻璃形成上述外周密封部。
现有的这种玻璃面板,其一对玻璃板基本上是选择相同种类的玻璃板(例如浮法玻璃板),而作为防火区隔离使用时,某一方的玻璃板则以嵌网玻璃构成。
然而,上述现有的玻璃面板存在着以下问题。
即,在形成上述外周密封部时,需要如上所述地进行将玻璃面板的氛围温度一会儿升温、一会儿降至常温的操作。此时,一对玻璃板中各方的玻璃板将随着氛围温度的变化一会儿膨胀一会儿收缩。玻璃板的这种膨胀收缩与各方的玻璃板的线膨胀系数有关。例如,对于一对玻璃板线膨胀系数不同的场合,当氛围温度上升时,线膨胀系数大的一方的玻璃板的膨胀量较大。
当氛围温度降回常温时,两块玻璃板各自均收缩而恢复到原来的尺寸。
两块玻璃板外周缘部之间以上述外周密封部进行的连结是在升温状态的氛围下进行的,因此,两块玻璃板将以产生了不同膨胀量的状态相连结,随着氛围温度降回常温,线膨胀系数大的那一方的玻璃板较另一方的玻璃板要收缩得更多。
其结果,两块玻璃板的收缩量之差将表现为挠曲,导致玻璃面板翘曲,甚至如果该翘曲量较大,则在对内部进行减压的过程中,玻璃面板有可能损坏。
按照上述现有的玻璃面板,在一对玻璃板使用种类各不相同的玻璃板时,存在着或者两块玻璃板发生翘曲而损坏,或者即使不损坏、两块玻璃板内也将残留很大内应力而不能获得预定的强度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存在问题而提供一种以不同膨胀系数的玻璃板进行组合时,易于获得合适强度、即使内部处于减压状态也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玻璃面板。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玻璃面板的构成特征如下。
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玻璃面板如图1所示,在一对玻璃板之间设有间隔保持部件并且围绕两块玻璃板的整个外缘设有热熔型外周密封部,将上述两块玻璃板之间的空隙部呈减压状态密封而成,其特征是,上述一对玻璃板中一方的玻璃板的线膨胀系数(α1)与另一方的玻璃板的线膨胀系数(α2)设定在满足下述(1)式的范围内。
(α1-α2)×ΔT≤6×10-5 ……(1)
其中:α1>α2
α1:一方的玻璃板的线膨胀系数(/℃)
α2:另一方的玻璃板的线膨胀系数(/℃)
ΔT:(外周密封部的凝固温度-玻璃面板的工作环境温度)(/℃)
按照本结构,上述一对玻璃板中一方的玻璃板的线膨胀系数与另一方的玻璃板的线膨胀系数设定在满足式(1)的范围内,因此,在上述外周密封部的形成阶段,即使随着氛围温度的变化两块玻璃板产生翘曲,也能够抑制两块玻璃板内产生过大的残留内应力。其结果,可以避免玻璃板在玻璃面板形成阶段特别是对内部进行减压时损坏、或者即使玻璃板未损坏,但两块玻璃板内仍残留较大内应力,故而在较小外力作用下即引起玻璃面板损坏等不良情况发生。
这样,易于保证作为玻璃面板应具有的合适的强度,并且,制造玻璃面板所使用的玻璃材料等的利用率也可提高。
另外,上述式(1)是以线膨胀系数不同的玻璃板组合而形成的多块玻璃面板为对象进行改变氛围温度的实验,并根据实验时玻璃面板的翘曲量判断应力状态的适当性而推导出来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8007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