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原料珠粒充填方法、采用了该充填方法的合成树脂模内膨胀发泡成型方法以及通过该成型方法获得的模内膨胀发泡成型制品有效
申请号: | 99804750.3 | 申请日: | 1999-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295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5-16 |
发明(设计)人: | 野原岩男;中嶋富男;井田清孝;鲛岛昌彦;小林喜幸;山口健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伸工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4/00 | 分类号: | B29C44/00;//B29K10504;B29K23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兴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料 充填 方法 采用 合成树脂 膨胀 发泡 成型 以及 通过 获得 制品 | ||
1.一种用于将原料珠粒从原料罐充填到由一套模具构成的模腔中的方法,其中模腔通过一对模具而封闭形成,模具分别在它们的后侧带有汽室,而且模腔与上述汽室气密性隔离,之后,在保持上述模腔中压力相对于原料罐中压力为预定的负压状态的同时,原料珠粒被供应到上述模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料珠粒充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保持上述原料罐中压力位于一个大气压~5.0kg/cm2的范围内的同时,原料珠粒被供应到模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料珠粒充填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模腔中的压力保持在一个受压状态,即低于原料罐中压力减去0.5kg/cm2并且为大气压或更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料珠粒充填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模腔中的压力保持在一个减压状态,即从大气压至负1.0kg/cm2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原料珠粒充填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模腔中的压力设置在负1.0~5.0kg/cm2的范围内。
6.一种合成树脂模内膨胀发泡成型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将原料珠粒充填到由一对模具封闭形成的发泡成形模腔中,模具分别在它们的后侧带有汽室;加热、发泡和熔合原料珠粒而形成一个发泡成形体;以及将发泡成形体冷却、脱模和从模具中取出,其中包括下面的过程:
a)合模过程,其中模具闭合以形成相对于上述汽室气密性隔离的上述模腔,并形成直接连接着模腔的功能通道;
b)充填过程,其中原料珠粒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原料珠粒充填方法而从原料罐供应并充填到模腔中,与此同时,加热蒸汽供应到上述汽室中,以将环绕着汽室的整个模具加热到原料珠粒尚不能发泡的温度;
c)内部加热过程,其中温度低于原料珠粒熔合温度的加热蒸汽通过模腔的功能通道而供应到上述模腔中,以加热充入的原料珠粒,与此同时,冷凝水产生在模具的包围着模腔的表面上;以及
d)熔合加热过程,其中温度为原料珠粒熔合温度或更高的加热蒸汽供应到上述汽室中,以蒸发上述模腔中的冷凝水并使原料珠粒进行发泡和熔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合成树脂模内膨胀发泡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合模过程中,使用了一个模内膨胀发泡成型设备,其中向着模腔敞开的狭缝形开口和/或在装于至少一个模具上的附件附近向着模腔敞开的开口沿着上述一对模具的接合处形成,开口的宽度为被充填原料珠粒的外径或者更小,与此同时,布置了用于将开口连接到外部功能管的连接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合成树脂模内膨胀发泡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附件是一个原料珠粒充填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所述的合成树脂模内膨胀发泡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充填过程与内部加热过程之间加入一个返回大气压过程,以将上述模腔内侧从受压状态释放到一个大气压状态,或加入一个排出过程,以减小上述模腔内的压力从而排出内部空气。
10.一种合成树脂模内膨胀发泡成型方法,其中一对汽室和一个模腔的加热状态是以这样的状况控制的,即热塑性合成树脂制原料珠粒通过根据任一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充填方法而充填到模腔中,而且充入模腔中的原料珠粒被加热、发泡和熔合,同时可以任意控制内部熔合率并且保持发泡成形制品的表面质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合成树脂模内膨胀发泡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独立控制一对汽室和模腔的加热状态的前提下,内部熔合率被任意控制并且保持发泡成形制品的表面质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合成树脂模内膨胀发泡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蒸汽压力和时间作为加热条件被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所述的合成树脂模内膨胀发泡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料珠粒是聚烯烃合成树脂材料。
14.一种模内膨胀发泡成型制品,其由热塑性合成树脂制成并具有优美的表面,表面上没有透气塞和通气孔的痕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伸工业公司,未经戴伸工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80475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编程光学引入/分出多路复用器
- 下一篇:中空物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