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碱性锌镍镀浴无效
申请号: | 99809138.3 | 申请日: | 199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311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05 |
发明(设计)人: | E-W·希勒布兰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瓦尔特希勒布兰特电镀技术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D21/12 | 分类号: | C25D21/1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碱性 锌镍镀浴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生锌-镍镀层的、具有一个阴极、一个阳极和一种碱性电解溶液的电镀浴。
已知,为了改善其耐腐蚀性,可在导电性物质上镀覆上锌-镍合金。为此,通常采用一种酸性电解质电镀液,例如带硫酸盐、氯化物、Fluoropromat或氨基磺酸盐电解质的电镀液。在这样的方法中,在待覆层的材料上获得一层厚度均匀的锌-镍覆层所需的控制技术是花费昂贵的,且在实践中几乎不可能做到。
基于这个原因,在较早的时间采用在德国专利说明书3712511中公开的碱性锌-镍电镀浴液,它具有例如下列组成:
11.3 g/l ZnO
4.1 g/l NiSO4.6H2O
120 g/l NaOH
5.1 g/l 聚乙烯亚胺。
在该电镀溶液中含有的胺用作镍离子的配合物助剂,否则镍离子在碱性介质中就是不溶的。浴液的组成随制造商不同而变。
电镀浴通常用不溶的镍阳极操作、锌浓度通过添加锌、镍浓度则通过加入一种镍溶液,例如一种硫酸镍溶液而维持恒定。
在一些小时的操作之后,这些浴发生不希望的变色,即由蓝紫向棕色变化。在多天或几个星期后,这种着色变强,且可以确认该浴分成两相,其中的上层相是深棕色的。该相对工件的覆层产生显然的干扰,例如不均匀的层厚或产生小气泡。该浴的连续净化,即连续除去这种覆层表面上的浮渣(Absclpfen)是必不可少的。但这既费时又费钱。
此外,在这种操作几周后,在该浴中可发现氰化物。该氰化物的出现要求对该浴进行定期的更新,且引起一种特殊的废水处理,这导致该浴的操作费用显著增加。当废水中具有很高的有机物的浓度时这一情况就明显,且氰化物毒物的CSB-值为约15,000-20,000mg/升时,上述情况就变得严重。要遵守法律中规定的废水标准(镍0.5ppm,锌2ppm),仅只能通过大量添加化学药剂才可实现。
第二相的生成归因于胺的反应,胺在碱性溶液中、在镍阳极上转化成腈(附带也转化为氰化物)。由于胺的分解,必须向该浴中不断地加入新的配合物助剂,这使该工艺的花费高昂。
不可以采用不同于镍阳极的其它阳极,因为它们在碱性电解质中溶解,这也对覆层的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基于这一背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碱性锌-镍电镀浴,它提供高质量的、费用适合的锌-镍覆层。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发明建议,通过一种离子交换膜将阳极与碱性电解溶液分隔开。
通过该分隔,避免了胺在镍阳极上的反应,其结果是,排除了不希望的副反应,副反应导致后处置问题或导致在浴中沉积下来的反应产物之上的第二相,且不利地影响到锌镍覆层的质量。该覆层所需的耗费的除浮渣过程以及浴液的更新在本发明中将是多余的。另外,覆层的质量显著改进也是另一特点。
特别有利的是,采用一种由全氟代的聚合物制得的阳离子交换膜,因为它具有可忽略的电阻,然而有高的耐化学品和机械作用的能力。
此外,消除了废水中的氰化物毒物,借此显著地简化了所有废水的净化。此外用配合物助剂补充进电解溶液也变得多余,因为配合物助剂不再分解,且它在浴中的浓度几乎保持恒定。因此,该方法的费用适宜。
在按本发明的方案中,锌-镍浴起阴极电解溶液的作用,而阳极电解溶液可采用例如硫酸或磷酸。在本发明电镀池中,用作阳极材料的有常规阳极,例如镀铂的钛阳极,因为它不再设置在锌-镍浴中。
参照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表示一个按本发明的电镀浴的示意图。
图1表示了一个电镀池,它具有一个阳极2和一个阴极3,它是待覆层的工件。包围着阳极的阴极浴液4是碱性的且由一种已知组成的锌-镍电镀浴液组成,其中用于镍离子配合的助剂是胺。包围着阳极2的阳极浴液5例如可由硫酸或磷酸组成。阳极浴液5和阴极浴液4通过一个全氟代的阳离子交换膜6而相互分开。该膜6使得电流无障碍地通过该浴,但防止了阴极浴液4、尤其是其中含有的胺与阳极2接触,借此避免了在说明书开头所说的反应及其不利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瓦尔特希勒布兰特电镀技术两合公司,未经瓦尔特希勒布兰特电镀技术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8091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