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制品充填泡带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9809267.3 | 申请日: | 199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311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05 |
发明(设计)人: | 伊万诺·巴龙奇尼 | 申请(专利权)人: | I·M·A·工业机械自动装置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35/06 | 分类号: | B65B35/06;B65B9/04;B65G47/1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志平 |
地址: | 意大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品 充填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各种制品的自动包装,特别是药片、药丸、胶囊和类似制品在凸泡(半球形透明的热成形制品)的包装中。
特别是,本发明有关一工位,其包括一装置,用于送进制品,制品放置在装置下送进的一个带的凸泡中。
凸泡包装至今已特别地应用于包装医药制品。凸泡包装由一板形成,板上有一组容器,称为凸泡(blister),用于容纳制品。这种板通常由一例如铝的膜密封,然后,通过撕开或剥掉铝膜取出制品。
通常,凸泡包装通过下面的操作程序得到:
在一个特定的成形工位,于一合适材料(通常为热成形的塑料或叠层)的连续带中形成一或多条凸泡。通过多层材料(其一层是铝的)形成一叠层;
使所得到的泡带(blister band)顺序地通过一充填工位,在该处,至少一个制品被导入各凸泡中;
通过覆盖和熔接一例如铝的膜在凸泡敞开的的表面上形成密封;
然后,将所得到的已充填的泡带切为包含所需数量凸泡和制品的段,从而形成凸泡包装。
其他已知的装置按照其他的工艺用制品充填凸泡。
这些装置之一包括一无底的箱形容器,其适于直接地设置在泡带上方,并且其宽度不大于泡带的宽度。
带向前移动,而凸泡的开口朝向容器的内侧,从而其一个接一个通过容器下方。
通过一送进通道送进容器,其送进大量的要被送到凸泡中的制品,从而它们聚积在带的表面。
使用毛刷或类似物的分选装置,和其他的分配装置,将聚积的制品进行分布,从而使它们进入空的凸泡和与带进行平移直到其离开容器。
多余的制品保持在容器的内侧。
上述的系统能用于以连续或间断方式移动的带,并且不要求制品相对于相应的凸泡对齐。
然而,这种充填技术有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由于反复地相互推压和与带表面和容器壁磨擦,制品-特别是很脆的那种,能被刮伤或碎裂。
另外,如果凸泡的直径大于制品的直径,每个凸泡能容纳更多的制品。
根据另一种所使用的充填凸泡的系统,制品被堆积在一组通道中,每个通道设置在沿带形成的一列凸泡上方。通道的下部在带的表面敞开,与带移动的时间相关联,当凸泡通过通道下方时,制品由于其重力落入凸泡中。
通道平行地与一盆形的振动送进装置相连接,制品散装在该装置中。
盆的振动便于有规律地将制品导入各通道。
然而,所述的振动损坏了制品,并产生了粉尘和噪声。
如果粉尘对于操作者是危险的,则整个装置要封闭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中,并要与一适当的粉尘收集器连接。
本发明的总的目的是提供一用制品,特别是药片、药丸和胶囊充填泡带的装置,该装置仅用一个制品充填各凸泡,能避免制品和泡带的损坏,而与两者的形状和尺寸无关。
本发明的另一重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送进制品的装置,后面称为送进装置,采用该装置,制品不会受到振动,其不会产生粉尘,并能减少制品送进到泡带时所引起的噪声。
本发明的另一重要目的是提供一送进制品的装置,其在任何条件下都有高的可靠性和生产性,而不会改变整个包装机的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装置,其用于由任何材料制造的泡带,于是,允许其送进不同形状或成份的制品,并且,能很快速和容易地进行必要的调节,以适应与包装循环性能有关的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用于送进制品的装置,其能用于任何凸泡包装机,并能由简单便宜,有良好性能和可靠的技术方案制造。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设计一种有减少的尺寸的装置。‘
上述装置也保证了当将制品包装进入相应的泡带时有正确的包装相位关系。
上述的目的由根据权利要求内容获得,其为一种用制品充填泡带的装置,泡带有至少一条纵向凸泡用于容纳制品,并在一向前的方向驱动,该装置包括:一料斗,制品散装地贮存在所述料斗中,所述料斗由壁限定,并有一打开的底部;接收装置,其位于所述料斗的开口底部,并作用于所述制品,从而将制品稍微向上推,所述接收装置形成至少一个开口,使每次经所述开口通过一个适当定向的制品;传送装置形成至少一个通道,其有一直接设置在所述开口下面的入口和一出口;供应装置与所述通道连接,并用于将制品从所述传送装置传送到所述泡带的凸泡中。
在第一实施例中,接收装置包括两个并排的辊子,它们有平行的轴线,并在辊子相接触的区域在相反方向向上并朝向料斗内侧转动。辊子之一的外表面上有至少一个圆周槽,和该槽与另一辊子在辊子接触的区域形成上述的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I·M·A·工业机械自动装置股份公司,未经I·M·A·工业机械自动装置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8092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