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及便携式仪器无效
申请号: | 99816238.8 | 申请日: | 199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334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2-06 |
发明(设计)人: | 花房洁;石田博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12 | 分类号: | H01M2/12;H01M2/02;H01M2/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天安,温大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便携式 仪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电池及便携式仪器,更具体地说涉及具有安全阀的电池及使用这种电池的便携式仪器,所述安全阀在电池的内压为高压时使其内压降低。
背景技术
近年,随着移动电话机或笔记本式个人电脑等便携式仪器的普及,人们对这些设备上所用的电池进行了研究。关于便携式仪器上所用的电池的构造,例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7-296790中进行了说明。
图23是上述公报中所述的电池的立体图。参照图23,电池由电极组204、收放电极组204的方形电池盒205及封口板212构成,该封口板将收放在方形电池盒205内的电极组204封住。
电极组204是将隔板203夹在正极板201与负极板202之间,将它们卷成螺旋状而形成的。
方形电池盒205具有开口面A。从该开口面A插入电极组204。方形电池盒205的内部具有空间。方形电池盒205由厚度为0.3mm的铁构成。方形电池盒205内充满了电解液。
封口板212由盖板209、玻璃密封件211及正极端子210构成。在封口板212与正极端子210之间夹有玻璃密封件211。
正极端子210和正极板201用正极导线208在电气上进行连接。正极导线208与正极端子210通过电阻焊接连接起来。另外,盖板209与方形电池盒205通过激光焊接进行固定。
方形电池盒205上设有通气孔。为了覆盖该通气孔,设有破裂膜206。破裂膜206上设有使膜厚减薄的经过浸蚀的浸蚀部分207。
这种现有的电池往往因各种原因而成为高温状态。其例子可列举如下:例如电池暴露在高温下的场合;产生内部短路或外部短路的场合;因过大的电流放电而急剧升温的场合。另外,用超过规定值的过大电压对2次电池进行充电的情况下电池成为高温状态。
当电池成为高温状态时,电解液挥发而产生气体。另外,电解液分解而产生气体。由于该气体被封闭在方形电池盒205内,故电池的内压上升。若内池内压进一步上升,则电池破裂,往往会对人体带来危险。
于是,作为其对策,在方形电池盒205上设破裂膜206。为了将电池的破裂防止于未然,电池的内压超过规定值时,破裂膜206的浸蚀部分207便破裂。从该破裂部分漏出气体或电解液,防止电池内压上升。图23所示的电池中,设计成电池的内压达到8.8×105Pa时破裂膜206便破裂。
但是,图23所示的构造存在着下述问题,即必须将破裂膜206与方形电池盒205分开设置,使制造成本上升。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制成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造简单、可抑制制造成本提高的具有安全阀的电池、和使用该电池的便携式仪器。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电池具有外装构件和安全阀。外装构件是筒形的。安全阀设在外装构件上,使电池的内压降低。外装构件有相对较厚的部分和相对较薄的部分,相对较薄的部分构成安全阀。
这样构成的电池中,通过对外装构件设厚度差,可以构成安全阀,故可不设置另外的构件来构成安全阀。结果,构造简单,可抑制制造成本提高。
最好在电池的侧面设有安全阀。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电池的侧面比上端面或下端面大。因此,在侧面上可以形成面积较大的安全阀,使安全阀在低压下动作。结果,可更加提高安全性。
最好相对较薄的部分包围相对较厚部分的一部分而形成。这种情况下,较薄的部分和被较薄部分包围的较厚的部分构成安全阀。由于这些部分的面积较大,使安全阀在低压下动作,可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最好通过调整相对较薄的部分的长度、厚度和形状以及相对较薄的部分和被该较薄部分包围的区域的面积中的至少一个因素,来设定安全阀动作时的电池内压。这种情况下,可以合适地设定安全阀动作时的电池内压,可以提供可靠性、安全性更高的电池。
最好电池还设有电极,该电极配置在被相对较薄的部分包围的区域内。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形成电极时形成安全阀,可以在不增加新的工序的情况下形成安全阀。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仪器,具有电池和装有电池的便携式仪器主体。电池包括筒状的外装构件和设在外装构件上的、使电池的内压降低的安全阀。外装构件有相对较厚的部分和相对较薄的部分。安全阀定位成面对便携式仪器主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8162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螺旋挤压设备
- 下一篇:真空吸尘器旋风集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