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材料毒性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80624.5 | 申请日: | 2009-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1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沈珍瑶;蒋国翔;牛军峰;王姣;杨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02 | 分类号: | C12Q1/02;G01N21/64;C12R1/1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75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环境检测技术领域的检测方法。具体是一种利用含有绿色荧光蛋白质粒的大肠杆菌检测环境中纳米材料毒性的方法,该方法克服了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自然有机质对纳米材料毒性检测的干扰,使得纳米材料的毒性检测更加方便和准确。具体的方法是选用转化了绿色荧光蛋白质粒的大肠杆菌作为检测用细菌,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用M9培养基制备含有绿色荧光蛋白质粒的大肠杆菌的菌悬液;第二步,利用超声分散纳米材料,制备纳米颗粒物悬浊液;第三步,把纳米颗粒物与大肠杆菌菌悬液置于37℃条件下培养,并利用酶标仪检测其在一定时间内荧光强度变化,然后根据其荧光强度变化的不同来判定纳米颗粒物对大肠杆菌的毒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稳定的纳米材料毒性检测方法,该方法不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且实验方法简单、成本低廉。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材料 毒性 检测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检测纳米颗粒物毒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质粒转化和大肠杆菌培养(a)取一管100微升DH5α感受态细胞,加入绿色荧光蛋白质粒1微升,混合均匀,冰浴中放置30分钟;(b)将管放到42℃水浴循环,热击90秒;(c)将所述管转移到冰浴中2-5分钟;(d)向冰浴后的所述管中加入常温下700-800微升无抗性的SOB培养基,然后转入到摇床中,37℃下摇动1小时;(e)取已转化的感受态细胞450微升加入到50毫克/升的卡那霉素抗性的培养基上,等培养基全部吸收后,在37℃下培养12-16小时;(f)通过菌落PCR鉴定单菌落,确定含有能够表达绿色荧光的蛋白的质粒;(g)PCR鉴定完毕无误之后,挑选该单菌落接种于含有卡那霉素抗性的LB培养基中,37℃培养12-16小时;2)纳米材料毒性的检测(a)将步骤1)中培养得到的含有绿色荧光蛋白质粒的大肠杆菌,用0.9%生理盐水离心洗涤三次,然后用1毫升的含有卡那霉素抗性的M9培养基重悬;(b)把事先用M9液体培养基准备好的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纳米颗粒物的悬浊液依次加入到96孔黑色荧光酶标板孔板上;(c)通过酶标仪检测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纳米颗粒物荧光强度变化;(d)通过1小时内荧光强度变化来评价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纳米颗粒物毒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910180624.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