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花坞除蚊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07610.2 | 申请日: | 201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26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黄竹;黄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竹;黄山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10;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6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花坞除蚊器,它包括浮在水面的浮圈,该浮圈下的盆体可透水,其盆底内设有供蛙类夏蜇冬眠的蛙穴,其盆底外设有固定绳;该浮圈上设有栽植架,该栽植架设有透光透气的细网孔且植设花卉,该栽植架上空设有罩网,该罩网下的空间设为诱虫室,该诱虫室里圈囿蛙类,该栽植架夜里能自发光引诱飞蚊飞虫饲蛙;该栽植架下面的空间设为羽化室,该羽化室下面的水体设为养虫室;雌按蚊经罩网飞入栽植架中央的产卵腔室产卵,幼蚊下潜且经缝隙游入养虫室觅食后化蛹,羽化的飞蚊被困羽化室而中断繁殖链。蛙类可从产卵腔室下的活门游入养虫室繁殖幼蛙且可爬上浮台捕食飞蚊。该装置可布设在住宅区、农牧区或风景区的河塘,控制按蚊繁殖,预防疟疾传播。 | ||
搜索关键词: | 花坞除蚊器 | ||
【主权项】:
一种用于控制按蚊繁殖的花坞除蚊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盆体(13)、浮圈(6)、罩网(18)、诱虫室(19)、花卉(3)、栽植架(17)、产卵腔室(2)、羽化室(4)、养虫室(8)、盆底壁(9)、盖板(21)、蛙穴(12)和固定绳(11),所述盆体(13)浸入河塘水里,该盆体(13)设有细密的网孔,河水可通过网孔渗入盆体(13)内,而盆体(13)内的蚊子幼虫无法从网孔逃出;所述浮圈(6)为圆圈形,该浮圈(6)能浮在水面上,该盆体(13)的盆口与浮圈(6)的底端相连接;该浮圈(6)的上面铺设有栽植架(17),该栽植架(17)上植设水生花卉(3)成为花坞;该栽植架(17)上设有罩网(18),该罩网(18)笼罩下的空间设为诱虫室(19),该诱虫室(19)内圈囿蛙类,所述罩网(18)设有网孔,其网孔大小只容许飞蚊和飞虫飞入,而罩网(18)内的蛙类无法逃出;该栽植架(17)下面的空间设为羽化室(4),该羽化室(4)下面的水体设为养虫室(8);该栽植架(17)设有细密的网孔,可为羽化室(4)和养虫室(8)采光、通气,而羽化室(4)里的成蚊无法从网孔逃出,该栽植架(17)里掺入自发光材料,夜里能发光;该栽植架(17)的中央设有产卵腔室(2),该产卵腔室(2)由前侧壁(1)、活门(15)、竖侧壁(30)、后侧壁(7)和底壁(10)组成,该产卵腔室(2)的上端口周沿与栽植架(17)相连接,其前侧壁(1)竖立,该前侧壁(1)的高度与羽化室(4)的高度相等,该前侧壁(1)的底部设有转轴(16),该活门(15)通过转轴(16)挂设在前侧壁(1)的下方,该活门(15)上端面与养虫室(8)的水面处在同一水平面,该活门(15)的下端面与底壁(10)相接近,其之间留有缝隙(14),该缝隙(14)高度1‑2cm,该活门(15)的两个侧面的形状分别与两边的竖侧壁(30)的形状相配且之间留有间隙,该活门(15)可作前后摆动;该底壁(10)的上部与后侧壁(7)相连接,其两侧分别与两边的竖侧壁(30)相连接,该底壁(10)顺着缝隙(14)向下倾斜;该后侧壁(7)呈倾斜状,其两个侧面分别与两边的竖侧壁(30)相连接;该养虫室(8)的水面设有浮台(5),该浮台(5)可浮动;该盆底壁(9)上方设有盖板(21),该盖板(21)与盆底壁(9)之间的空洞设为蛙穴(12),该盖板(21)与盆底壁(9)的中央设有连接件(11),该连接件(11)的下端连接固定绳(22),所述固定绳(22)系于河底的固定桩上。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竹;黄山,未经黄竹;黄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010507610.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