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4-(N-苯基丙酰胺)-4-甲氧甲基哌啶盐酸盐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22904.0 | 申请日: | 201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7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石予白;李军敏;林邦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新华制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11/58 | 分类号: | C07D211/58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7016 浙江省台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4-(N-苯基丙酰胺)-4-甲氧甲基哌啶盐酸盐的制备方法,属于药物中间体制备技术领域。它由1-苯基-4-哌啶酮和苯胺以起始原料,经过7步反应合成。本发明原料中采用三甲基氰基硅烷替代了剧毒原料氰化钾或氰化钠,操作和管理更加方便;采用叔丁醇钾等其它碱替换了危险易燃试剂氢化钠,放大生产时安全性得到了提高;采用丙酸酐替换高刺激性的丙酰氯,实验的安全性、纯度和收率均有了较高的提升;采用硫酸二甲酯替代昂贵的碘甲烷,生产成本进一步控制;得到的产品4-(N-苯基丙酰胺)-4-甲氧甲基哌啶盐酸盐的HPLC纯度可以达到99.7%,单一杂质小于0.1%,总收率可以达到23%;产品为盐酸盐,利于保存和运输。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苯基 丙酰胺 甲基 哌啶 盐酸 制备 方法 | ||
【主权项】:
1. 一种4-(N-苯基丙酰胺)-4-甲氧甲基哌啶盐酸盐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以化合物1-苯基-4-哌啶酮和苯胺为起始原料,溶于质量为1-苯基-4-哌啶酮质量3-5倍的乙酸溶剂中,室温下在1-2小时内滴加三甲基氰基硅烷,控温在30-40℃之间,滴完后常温反应0.5-2小时,再用碱液调PH至碱性,有固体析出,过滤收集固体物即得到化合物(Ⅰ),所述的1-苯基-4-哌啶酮、苯胺、三甲基氰基硅烷投料摩尔比为1: 1.1: 1.05-1.1;2) 将步骤1)得到的化合物(Ⅰ)溶于酸中,控制温度在20-30℃搅拌反应10-24小时,反应结束后加入冰块,待析出白色固体,过滤收集,并将该固体溶于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再加入碱液调PH至碱性析出固体,过滤得到酰胺化合物(Ⅱ),所述的酸为盐酸、硫酸、磷酸中的一种,其投料质量与化合物(Ⅰ)的质量比为5-10:1;3) 将步骤2)得到的化合物(Ⅱ)溶于高沸点醇溶剂中,再加入强碱,加热搅拌至160-180℃,反应10-24小时至无原料,加入冰水稀释,过滤除不溶物,滤液用酸调节PH至5-6之间析出固体,过滤,烘干得米白色固体即羧基化合物(Ⅲ),所述的高沸点醇溶剂为乙二醇或丙二醇,其投料质量与化合物(Ⅱ)的质量比为3-5: 1,所述的强碱与化合物(Ⅱ)的投料摩尔比为4- 5: 1;4) 将步骤3)中得到的化合物(Ⅲ)溶于无水四氢呋喃中,温度控制在28℃~32℃加入氢化锂铝进行还原,加完后加热回流反应1~2小时,至化合物(Ⅲ)反应完全后,经处理除去过量的氢化锂铝,离心过滤,滤液用重结晶试剂进行结晶处理,得到醇羟基化合物(Ⅳ),所述的氢化锂铝与化合物(Ⅲ)的投料摩尔比为1.5-2.0: 1,所述的溶剂无水四氢呋喃与化合物(Ⅲ)的质量比为4-5: 1; 5)将步骤4)中得到的化合物(Ⅳ)溶于溶剂中,室温下加入碱性试剂,并滴加硫酸二甲酯,滴完后室温反应20-25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碱液调PH至碱性,经萃取剂萃取后浓缩得到甲基醚化合物(Ⅴ),所述的化合物(Ⅳ)、硫酸二甲酯、碱性试剂投料摩尔比为1: 1.5~3: 2~5.4,所述的溶剂为四氢呋喃、乙腈、1,4-二氧六环、甲苯、甲醇或二氯甲烷中的一种,其投料量与化合物(Ⅳ)的质量比为3-5:1;6)将步骤5)中得到的化合物(Ⅴ)溶于丙酸酐中,加热反应至120~140℃,反应4-8小时直至化合物(Ⅴ)消失后,再用碱液调节PH至碱性,经萃取剂浓缩后,得到游离态的化合物(Ⅵ)粗品,向该粗品中加入盐酸的醇溶液,形成的盐酸盐经重结晶溶剂进行结晶,即可以得到高纯度的化合物(Ⅵ),所述的化合物(Ⅴ)与丙酸酐投料摩尔比为1: 2-5; 7)将步骤6)中得到的化合物(Ⅵ)溶于有机溶剂中,加入5%- 10% Pd/C,在温度为55-65℃的高压釜中催化反应24~48小时,反应至无化合物(Ⅵ)时,用重结晶溶剂进行析晶,得到最终产品4-(N-苯基丙酰胺)-4-甲氧甲基哌啶盐酸盐(Ⅶ),所述的化合物(Ⅵ)与Pd/C的投料质量比为10: 1,所述的有机溶剂可以选择乙酸、乙醇或甲醇中的一种;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新华制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新华制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110022904.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