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加工柴油机机体生产线的吊具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1009.9 | 申请日: | 2011-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7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方鸣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7/00 | 分类号: | B23Q7/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2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加工柴油机机体生产线吊具,包括有吊具体、吊耳A、吊耳B,回转体、轴芯体、限位支座体及手柄支架体。轴芯体安装在吊具体下方。回转体设置在轴芯体前端,手柄支架体通过螺钉固定在轴芯体的转盘后端面上。手柄支架体、转盘、转轴及回转体等构成以转轴为中心轴的转动体。限位支座体设置轴芯体上方,限位支座体可锁定转轴,防止在吊运过程中工件转动。本发明不仅具备快速地吊运机体的功能,而且还能够灵活地翻转机体改变其各种姿态,以适应柴油机加工生产线输送过程的要求。使用本发明可简化输送装置的结构,降低生产线的造价,提高生产效率。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加工 柴油机 机体 生产线 | ||
【主权项】:
一种用于加工柴油机机体生产线的吊具,包括有吊具体(21)、吊耳A(23)及吊耳B(2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设在吊具体(21)下方的回转体、轴芯体、限位支座体及手柄支架体;回转体为一体式的组焊件,包括两根支承杆(3)、心轴(5)及连接件(4);连接件(4)为扁长方体,其上并列设置有一个中心孔和两个侧孔;心轴(5)的一端与连接件(4)的后端面的中心孔处固定连接,两根支承杆(3)的一端分别与连接件(4)的前端面的两个侧孔固定连接,且两根支承杆(3)相互平行;两根支承杆(3)上的前端和中部分别套设有支承盘(2);轴芯体包括有轴承座(17)、转轴(19)、轴套(18)、前端盖(20)、后端盖(16)、圆螺母A(11)、转盘(10)和圆螺母B(15);所述轴承座(17)为圆柱空心体,轴承座(17)外侧中部设有法兰盘,在轴承座(17)内的前后端上同心地设有台阶沉孔;所述转盘(10)为空心圆盘体,其沿外轮廓圆周上均布地设有两个转盘定位槽(26);所述转轴(19)为空心轴,其外侧一端设有台肩,另一端为螺杆;所述转轴(19)位于轴承座(17)内,且通过前轴承和后轴承与轴承座(17)连接,前轴承和后轴承之间的转轴(19)上套设有轴套(18);转轴(19)的台肩端上套设有前端盖(20),前端盖(20)通过螺钉连接着轴承座(17)的一端;转轴(19)台肩的端部1/3 段伸出前端盖(20)之外;与前端盖(20)对应的转轴(19)的一端套设在心轴(5)上,并通过螺钉连接着连接件(4);转轴(19)的台肩抵在前轴承的内圈的外端,转轴(19)的螺杆端配合设有圆螺母B(15),圆螺母B(15)的内侧轴向端部抵在后轴承的内圈的外端,圆螺母B(15)外侧的转轴(19)上通过键连接设有转盘(10),转盘(10)外侧的螺杆上配合设有圆螺母A(11);圆螺母B(15)上套设有后端盖(16),后端盖(16)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着轴承座(17)的另一端;所述转盘(10)内侧与后端盖(16)的端面之间设有间隙;轴芯体通过轴承座(17)外侧的法兰盘安装在吊具体(21)下方,回转体位于轴芯体的前端,手柄支架体设置在轴芯体的后端;手柄支架体包括有手柄支架(13)及把手(14),手柄支架(13)为U形支架,把手(14)连接位于手柄支架(13)的开口端,手柄支架(13)的中部通过螺钉固定在轴芯体的转盘(10)后端面上;所述手柄支架体、圆螺母B(15)、转盘(10)、圆螺母A(11)、转轴(19)、轴套(18)及回转体构成以转轴(19)为中心轴的转动体;限位支座体包括有滑座(6)、弹簧(7)、手柄(8)及滑块(9);滑座(6)通过螺钉固定在轴承座(17)上,滑座(6)为轴向贯通的空腔体,在空腔体内两侧设有滑槽,在滑座(6)的顶部开设有长腰形孔;弹簧(7)和滑块(9)设置在滑座(6)内,弹簧(7)一端抵在轴承座(17)法兰盘的外侧,一端与滑块(9)的尾部接触;在滑块(9)的顶部设有手柄(8),且手柄(8)位于滑座(6)的长腰形孔内;滑座(6)内的滑块(9)在弹簧力的作用下通过手柄(8)所处在长腰形孔的位置可形成两种状态:滑块收缩状态,即滑块(9)向滑座(6)内收缩,滑块(9)端头与转盘(10)间隔有2mm间隙;滑块伸出状态,即滑块(9)向滑座(6)外伸出,滑块(9)端头伸入转盘(10)的转盘定位槽(26)内。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110321009.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工业车辆电子转向控制系统
- 下一篇:车辆室内增压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