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耦合回流污泥预浓缩系统的改良型氧化沟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9200.1 | 申请日: | 2012-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3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杨殿海;刘巍;沈昌明;张浩;徐立;贾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耦合回流污泥预浓缩系统的改良型氧化沟工艺。本发明通过在一个传统厌氧-氧化沟系统前增设回流污泥预浓缩系统和预缺氧系统,预浓缩系统在运行模式下可以实现回流污泥不同程度的浓缩,浓缩后的污泥在预缺氧系统中进行内源脱氮反应,上清液回流至氧化沟继续反应或回流至二沉池配水井,根据进水水质水量的不同、泥龄的不同、处理要求的变化改变预浓缩池的运行条件,进而实现预缺氧池和厌氧池生化反应的调控,优化了碳源的分配利用,在不投加外碳源的情况下,在生化系统中有效地富集聚磷菌群,不仅有效地稳定强化了低碳源污水处理系统的除磷性能,同时系统的脱氮性能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 ||
搜索关键词: | 耦合 回流 污泥 浓缩 系统 改良 氧化 工艺 | ||
【主权项】:
一种耦合回流污泥预浓缩系统的改良型氧化沟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良型氧化沟工艺采用由生化处理单元和物化处理单元组成的改良型反应器,其中生化处理单元由预缺氧池(1)、厌氧池(2)、厌氧池(3)、氧化沟(4)组成,依次通过管道和阀门相连组成,物化处理单元由二沉池(5)和回流污泥预浓缩池(6)组成,通过管道和阀门与相连,通过变频提升泵控制流量;生化处理单元预缺氧池(1)与浓缩后回流污泥管道相连,生化处理单元厌氧池(2)与进水管道相连,生化处理单元氧化沟(4)与二沉池(5)通过相连,二沉池(5)与回流污泥预浓缩池(6)相连,回流污泥预浓缩池(6)与预缺氧池(1)相连;二沉池(5)、回流污泥预浓缩池(6)和预缺氧池(1)之间通过变频提升泵控制流量;具体步骤为:城市污水经过沉砂处理后,依次进入生化处理单元中的厌氧池(2)、厌氧池(3)和氧化沟(4),在生化处理单元中停留10‑20小时;然后进入物化处理单元中的二沉池(5),进行泥水分离,沉淀时间为2‑4小时,沉淀污泥回流至回流污泥预浓缩池(6)进行污泥浓缩和筛选,然后浓缩后的回流污泥回流至预缺氧池(1)通过内源过程去除硝态氮,经过缺氧稳定后的污泥进入厌氧池(2),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放;根据进水水质水量的不同,调整回流污泥预浓缩池的运行参数,即污泥回流比和回流污泥预浓缩比,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稳定和强化系统的除磷性能,其中:(1)当进水水质化学需氧量为70mg/L-130mg/L,生化需氧量为30 mg/L-60mg/L,悬浮固体为20 mg/L-40mg/L,凯氏氮为120 mg/L-130mg/L,总磷为1.5mg/L-2.5mg/L时,控制泥龄为18d‑20d,污泥回流比为50%,采用回流污泥预浓缩比为50%‑55%, 控制氧化沟好氧段DO浓度为0.6mg/L; (2)当进水水质化学需氧量为140 mg/L-180mg/L,生化需氧量为70 mg/L-100mg/L,悬浮固体为140 mg/L-160mg/L,凯氏氮为25 mg/L-40mg/L,总磷为2mg/L-3mg/L时;控制泥龄为18d‑20d,污泥回流比为50%,采用回流污泥预浓缩比为65%‑70%, 控制氧化沟好氧段DO浓度为1mg/L;(3)当进水水质化学需氧量为200 mg/L-250mg/L,生化需氧量为100mg/L-130mg/L,悬浮固体为160mg/L-200mg/L,凯氏氮为25mg/L-40mg/L,总磷为2mg/L-4mg/L时,控制泥龄为15d‑17d,污泥回流比为50%,采用回流污泥预浓缩比为75%‑80%, 控制氧化沟好氧段DO浓度为2mg/L。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109200.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