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变机翼后掠角的气动式折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87234.X | 申请日: | 2013-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4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杨兴帮;王田苗;梁建宏;吴海亮;姚国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3/56 | 分类号: | B64C3/56;B64C3/40;B60F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李有浩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变机翼后掠角的气动式折叠装置,其包括有折叠翼支撑体、左翼驱动组件、右翼驱动组件和收拢展开转换组件;左翼驱动组件与右翼驱动组件对称安装在折叠翼支撑体的两端,收拢展开转换组件安装在架梁组件的固定板上。左右翼驱动组件分别设有自锁结构,当翼驱动组件到达收拢或展开的位置时,可将自锁轴插入自锁通孔来固定机翼驱动组件的位置,从而更可靠地保持机翼收拢和展开的位置。本发明装置可根据水空不同作业环境调整机翼的后掠角,控制机翼的收拢和展开,提高无人机在不同流体介质环境汇总的适应性。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跨海 两栖 无人机 机翼 后掠角 气动式 折叠 装置 | ||
【主权项】: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变机翼后掠角的气动式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变机翼后掠角的气动式折叠装置包括有折叠翼支撑体(10)、左翼驱动组件(8)、右翼驱动组件(9)和收拢展开转换组件(11);折叠翼支撑体(10)包括有上支撑横板(10A)、下支撑横板(10B)、第一支撑立柱(10C)、第二支撑立柱(10D)、第三支撑立柱(10E)、第四支撑立柱(10F)、第五支撑立柱(10G)、第六支撑立柱(10H)、第七支撑立柱(10I)、第八支撑立柱(10J);其中,第五支撑立柱(10G)、第六支撑立柱(10H)、第七支撑立柱(10I)和第八支撑立柱(10J)的结构相同,且呈四边形布局在上支撑横板(10A)与下支撑横板(10B)之间;其中,第一支撑立柱(10C)、第二支撑立柱(10D)、第三支撑立柱(10E)和第四支撑立柱(10F)的结构相同,且呈四边形布局在上支撑横板(10A)与下支撑横板(10B)之间;左翼驱动组件(8)包括有左转臂(8A)、左上轴套(8B)、左下轴套(8C)、左自锁件(8D)、左转轴(8E)、左深沟球轴承(8F)、左作动筒连杆(8G)、左限位块(8H)和左限位柱(8J);左深沟球轴承(8F)套接在左转轴(8E)的轴承段(8E1)上,左深沟球轴承(8F)安装在左转臂(8A)的左轴承腔(8A4)内,左转轴(8E)的上端安装在上轴套(8B)的左轴孔(8B3)中,左转轴(8E)的下端安装在下轴套(8C)的左轴孔(8C3)中,上轴套(8B)的下凹凸卡齿(8B2)与左转臂(8A)的上凹凸卡齿(8A31)啮合,下轴套(8C)的上凹凸卡齿(8C2)与左转臂(8A)的下凹凸卡齿(8A32)啮合,左限位柱(8J)穿过上轴套(8B)的限位孔(8B12)后安装在左限位块(8H)的GI通孔(8H1)中,左限位块(8H)安装在上支撑板(10A)的底部,左自锁套(8D3)的底板(8D32)安装在上支撑板(10A)的上部,左锁轴(8D1)安装在左自锁套(8D3)的内部,且左锁轴(8D1)的一端安装在上轴套(8B)的GG通孔(8B11)内,左锁轴销(8D2)的一端穿过滑槽(8D31)和GH通孔(8D11);右翼驱动组件(9)包括有右转臂(9A)、右上轴套(9B)、右下轴套(9C)、右自锁件(9D)、右转轴(9E)、右深沟球轴承(9F)、右作动筒连杆(9G)、右限位块9H和右限位柱(9J);右深沟球轴承(9F)套接在右转轴(9E)的轴承段(9E1)上,右深沟球轴承(9F)安装在右转臂(9A)的右轴承腔(9A4)内,右转轴(9E)的上端安装在上轴套(9B)的右轴孔(9B3)中,右转轴(9E)的下端安装在下轴套(9C)的右轴孔(9C3)中,上轴套(9B)的下凹凸卡齿(9B2)与右转臂(9A)的上凹凸卡齿(9A31)啮合,下轴套(9C)的上凹凸卡齿(9C2)与右转臂(9A)的下凹凸卡齿(9A32)啮合,右限位柱(9J)穿过上轴套(9B)的限位孔(9B12)后安装在右限位块(9H)的GGI通孔(9H1)中,右限位块(9H)安装在上支撑板(10A)的底部,右自锁套(9D3)的底板(9D32)安装在上支撑板(10A)的上部,右锁轴(9D1)安装在右自锁套(9D3)的内部,且右锁轴(9D1)的一端安装在上轴套(9B)的GGG通孔(9B11)内,右锁轴销(9D2)的一端穿过滑槽(9D31)和GGH通孔(9D11);收拢展开转换组件(11)包括有高压气瓶(11G)、第一作动筒(111)、第二作动筒(112)、第三作动筒(113)、第四作动筒(114)、第一换向阀(11C)、第二换向阀(11D)、换向舵机(11A)、第一Y形软管(11H)、第二Y形软管(11J)、第三Y形软管(11K)、第四Y形软管(11L)和第五Y形软管(11M);第一Y形软管(11H)上设有AA接口(11H1)、AB接口(11H2)、AC接口(11H3);所述AA接口(11H1)与高压气瓶(11G)的气瓶排气口(11G1)连接;所述AB接口(11H2)与第一换向阀(11C)的AA导气口(11C1)连接;所述AC接口(11H3)与第二换向阀(11D)的BA导气口(11D1)连接;第二Y形软管(11J)上设有BA接口(11J1)、BB接口(11J2)、BC接口(11J3);所述BA接口(11J1)与第一换向阀(11C)的AB导气口(11C2)连接;所述BB接口(11J2)与第一作动筒(111)的CB导气口(111b)连接;所述BC接口(11J3)与第二作动筒(112)的DA导气口(112b)连接;第三Y形软管(11K)上设有CA接口(11K1)、CB接口(11K2)、CC接口(11K3);所述CA接口(11K1)与第二换向阀(11D)的BB导气口(11D2)连接;所述CB接口(11K2)与第三作动筒(113)的EB导气口(113b)连接;所述CC接口(11K3)与第四作动筒(114)的FB导气口(114b)连接;第四Y形 软管(11L)上设有DA接口(11L1)、DB接口(11L2)、DC接口(11L3);所述DA接口(11L1)与第一换向阀(11C)的AC导气口(11C3)连接;所述DB接口(11L2)与第一作动筒(111)的CA导气口(111a)连接;所述DC接口(11L3)与第二作动筒(112)的DA导气口(112a)连接;第五Y形软管(11M)上设有EA接口(11M1)、EB接口(11M2)、EC接口(11M3);所述EA接口(11M1)与第二换向阀(11D)的BC导气口(11D3)连接;所述EB接口(11M2)与第三作动筒(113)的EA导气口(113a)连接;所述EC接口(11M3)与第四作动筒(114)的FA导气口(114a)连接;上支撑横板(10A)的左端设有AB通孔(10A2)、AF通孔(10A4)、AH通孔(10A6);上支撑横板(10A)的右端设有AA通孔(10A1)、AE通孔(10A3)、AG通孔(10A5);AB通孔(10A2)用于放置左翼驱动组件(8)的左转轴(8E)的一端,左转轴(8E)的另一端置于下支撑横板(10B)的AD通孔(10B2)内;AF通孔(10A4)用于左锁轴(8D1)穿过,所述左锁轴(8D1)通过左锁轴销(8D2)安装在左自锁套(8D3)中,所述左自锁套(8D3)的底板(8D32)安装在上支撑横板(10A)的左端的上板面上;AH通孔(10A6)用于左限位柱(8J)穿过,穿过AH通孔(10A6)的左限位柱(8J)的端部置于左上轴套(8B)的限位孔(8B12)中;AA通孔(10A1)用于放置右翼驱动组件(9)的右转轴(9E)的一端,右转轴(9E)的另一端置于下支撑横板(10B)的AC通孔(10B1)内;AE通孔(10A3)用于右锁轴(9D1)穿过,所述右锁轴(9D1)通过右锁轴销(9D2)安装在右自锁套(9D3)中,所述右自锁套(9D3)的底板(9D32)安装在上支撑横板(10A)的右端的上板面上;AG通孔(10A5)用于右限位柱(9J)穿过,穿过AH通孔(10A6)的右限位柱(9J)的端部置于右上轴套(9B)的限位孔(9B12)中;下支撑横板(10B)的两端设有AC通孔(10B1)和AD通孔(10B2);所述AC通孔(10B1)用于放置左翼驱动组件(8)的左转轴(8E)的另一端;所述AD通孔(10B2)用于放置右翼驱动组件(9)的右转轴(9E)的另一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087234.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筒纸管对分机
- 下一篇:多机组液压立式成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