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式制丸方法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44440.X | 申请日: | 2013-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1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张绍英;施火结;马松柏;姚刚;魏文军;李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J3/06 | 分类号: | A61J3/06;A23P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式制丸方法与装置,属于粘塑性物料成型技术范畴。本发明可用于粘塑性物料的连续、多批、并排同时制丸作业。带式制丸装置的核心结构为开设有若干平行沟槽的上、下带构成的搓压物料的楔形接合区,楔形接合区内上下带的沟槽及槽脊相对。将预制成圆条状的料坯横向落在下带面上,下带将其带入楔形区后,料坯受上下带的搓压而滚转,随上下带槽脊距离的逐渐减小,料坯滚转过程中逐渐被槽脊压出环形凹槽并形成回转表面,至上下带槽脊接触时条状料坯被切断、揉搓成多个光滑表面的球丸。该机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调控性好、制造维护成本低,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化工等行业的制丸加工。 | ||
搜索关键词: | 带式制丸 方法 装置 | ||
【主权项】:
一种带式制丸方法与装置,由上带(1)、上带驱动辊(2)、上带折向辊(3)、下带(4)、下带驱动辊(5)、下带折向辊(6)、机架(7)构成制丸装置;上带(1)和下带(4)均为环形构造,与物料接触的外带面上设置有平行沟槽(8),两沟槽(8)间有槽脊(9);上带(1)和下带(4)分别由上带驱动辊(2)及上带折向辊(3)和下带驱动辊(5)及下带折向辊(6)张紧成有平直边的扁环形,两条扁环形带上下布置,并形成楔形接合区域(12);楔形接合区域(12)内上、下带的沟槽(8)及槽脊(9)轴向位置相对;带式制丸方法与装置特征在于:利用两条开有平行沟槽(8)的柔性环形上带(1)和下带(4)形成的楔形接合区域(12)内的带间相对运动,以及两带槽脊(9)间距的逐渐缩小,实现进入楔形接合区域(12)内、预制成圆条状的料坯(13)的揉搓、滚动缩颈和切断成丸。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144440.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人源化抗CD22抗体
- 下一篇:一种杨梅干香蕉皮米酒及其制备方法